【
儀表網 儀表產業】 導讀:談及聽力健康,就不得不說說噪聲污染了~
3月3日,是第二十三個“全國愛耳日”。談及聽力健康,噪聲污染是肯定繞不開的
話題。巧的是,今天一則 #男子凌晨3點放煙花為自己慶生被拘# 的消息在微博刷屏,網友們紛紛對此行為表示了反感:“三點放煙花會擾民吧”、“代入,已生氣”……
都說民生無小事,近幾年,噪聲擾民這一問題在政策上也獲得了不小的關注度。
已知,今年6月5日起,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將正式施行,聚焦工業、建筑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四大噪聲源,著重分類防控。這意味著,我們的聲環境質量很有可能要迎來一次大提升。
而且,在國家層面,《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已將“加強噪聲污染治理”劃入藍天保衛戰部分,還給出了具體目標:到202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全國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到85%。
被頂層設計文件如此“關照”,噪聲監測市場這不得“走起來”嗎。
去年年中,生態環境部公開了《2021年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全文。報告提到,經粗略統計,2020年一年各地有關部門受理的噪聲投訴舉報就有201.8萬件。其中,社會生活類占比高達53.7%,其后依次是建筑工地噪聲(34.2%)、工業噪聲(8.4%)、交通噪聲(3.7%)。
毫不夸張地說,噪聲污染防治真的到了“迫切”“不得不”的程度。問題是,怎么治呢?一般來說,只要噪聲源停止發聲,噪聲就會馬上停止,很難像大氣環境、水環境污染那樣留下殘留積累,想要取證并不容易。而沒有證據,就約等于后續的治理工作完全無法開展。
對此,新《噪聲法》強調應“強化噪聲源頭防控”,指出要重視噪聲監測網絡的構建,各單位除安裝監測設備之外,還應該與相關部門聯網,保證實時上傳數據。同時,新《噪聲法》還增加了噪聲監測產業的內容,明確表示“鼓勵、支持噪聲污染防治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
按照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分析,隨著各項政策的深入推行,噪聲污染的監管力度將進一步加強。屆時,噪聲監測設備需求勢必會增加,產業擴張在即。政策的利好無疑是給市場指明了發展方向,而作為企業來說,想要把握住機遇靠的還是實力。
在這方面,智易時代很有發言權。其推出的噪聲在線監測系統,集成采集分貝數據、計算噪聲等級以及數據傳輸等功能,在實現全天候動態監控的同時,還能進行有效記錄,為后續工作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已被成功運用在城市環境、交通道路、公園等場景中。
未來,隨著噪聲污染的監管進一步收嚴,聲環境治理水平將有效提升。到時候,“我想靜靜”就是真的能靜靜了。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