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行業科普】隨著制造企業開始評估其工業4.0實施的成果,許多組織正將其視為邁向無界自動化的基礎。
多年來,“工業4.0”這一術語一直激勵著人們。制造商們暢想著技術將如何以激動人心的新方式改變他們的運營,降低運營和能源成本,同時提高安全性和性能。然而,今天這一術語的定義卻變得有些模糊。
似乎沒有人能確定工業4.0是否已經結束,或者期望的下一次工業革命是否正在到來,從而結束工業4.0時代。混亂背后的關鍵驅動因素是對靈活性的需求。工業4.0背后的技術已經出現,多年來持續生成大量數據,但許多企業的生產運營看起來與十年前并沒有太大不同。
值得期待的是,工業4.0的承諾對多數企業而言仍是未來可期。它作為過程工業演進的基礎架構,正在適應下一代工業運營的變革需求。當前最具前瞻性的制造商與自動化供應商正將工業4.0的技術理念與無界自動化(Boundless Automation)愿景相結合,構建統一、一致的數據架構(Data Fabric)。這種方法將消除數據孤島,同時避免在不同系統和應用程序之間進行復雜而脆弱的集成
這一愿景還將解鎖靈活的應用環境,這些環境可以交互和交換數據,提高信息的可用性以推動運營績效,同時在系統架構中構建靈活性和模塊化。擁抱無界自動化愿景的企業將運用工業4.0技術,探索數據在企業內部民主化訪問的新路徑。這不僅可降低自動化解決方案全生命周期的安裝調試成本,更將助力企業輕松達成可持續發展與性能優化目標,最終實現總體擁有成本的顯著降低。
現代化運營需要靈活性
幾十年來,自動化一直依賴于嚴格定義的架構、高度指定的安裝要求和分層通信模式。與此同時,現代制造業需要更大的靈活性。大多數高績效組織在裝置和工廠層面已經最大限度地優化了閉環控制。然而,他們面臨著新的行業需求,需要對多個工廠甚至整個企業進行優化。
這些企業正在部署大量創新型應用,這要求采用更現代化的跨環境部署方法,并需通過海量多源數據實現優化效益。因此,從智能現場設備到邊緣計算節點直至云端平臺的無縫數據流通,已成為實現成功轉型的關鍵要素。
當前基于項目的軟硬件部署模式催生了新的數據孤島。生產效能、設備可靠性、安全運營與可持續性等關鍵指標,往往由各工廠層級采用特定技術棧與數據模型獨立管理的解決方案所驅動,而這些系統通常專為單一部門設計且互不兼容。
當進行跨職能數據抽取、轉換與落地應用(如分析場景)時,就需面對一項艱巨任務——整個過程依賴手動操作、耗時冗長且易出錯。因此,工業團隊亟需在運營模式中注入更高靈活性,使其能有效應對全球布局中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技術人才供給波動等復雜挑戰。
軟件定義的自動化解決方案
為了提供靈活性,制造企業開始擺脫傳統的技術部署方法。敏捷型組織將開始架構轉型,采用能夠適應其內部運營理念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按照傳統自動化制造商定義的僵化架構來實施技術。新型軟件定義自動化模型將為此進化提供技術支撐。
超融合基礎架構(HCI)、邊緣設備和云計算等技術正在提供一種軟件定義的技術棧,旨在擴大運營監督和控制的范圍。
例如,基于HCI的虛擬化消除了復雜的網絡設置,只需一個高度可擴展的
服務器集群即可部署軟件。雖然目前比例-積分-微分(PID)和其它算法通常部署在特定的控制器上,但未來這些工作負載中的一部分可能會部署在HCI上,以實現更靈活的運營。
事實上,根據性能要求,未來可以將一些關鍵任務應用程序部署到云端,為組織提供更容易
標準化、轉換和擴展的功能。
云端化部署可以帶來很多好處。例如,如今許多生命科學企業從一開始就以信息技術(IT)和運營技術(OT)融合的數字化方式運營。越來越多的企業正試圖將盡可能多的工作負載遷移到云端,因為云功能為他們提供了更容易的部署、更高的標準化以及對每個站點所用配置和應用程序更高的可見性。HCI、邊緣技術和云環境對于這種新的運營模式至關重要。
集成簡化了部署
一個統一且一致的數據架構將在各級運營中提供無縫的數據訪問,成功地擴展情境化的數據在整個企業中的可用性和應用。隨著運營團隊開始部署和現代化構成下一代自動化基礎的技術,他們希望與專業自動化合作伙伴密切合作。這些合作伙伴還將幫助他們選擇基于開放標準的解決方案,并證明這些解決方案能夠處理實現企業優化所需的多樣化運營數據。
此外,團隊將受益于選擇具有旨在使互操作性更簡單、更安全、更直觀的工具的解決方案。制造商應選擇具有前瞻性的自動化技術,使其更容易構建定制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將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提供快速的投資回報和持續的價值。
盡管無界自動化愿景背后的一些技術距離廣泛采用還需要數年時間,但支持這些技術的基礎將建立在當今可用的工業4.0解決方案之上。邁向這一未來意味著今天要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選擇通過集成設計開發的自動化解決方案,這樣通往更可持續、更優化的運營之路將是一種進化,而不是盲目的進行全面現代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