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內資電纜企業的專家想參觀一下某中日合資電纜公司,日方不許。后來,據說通過某領導與那個合資企業的中方官員聯系獲得批準,日方官員知道后,大發雷霆,破口大罵,出言相當難聽。我聽說此事后,心里一直堵得難受至今。
我們吸引外資,“以市場換技術”,何以換來了外方的辱罵?
在中國電線電纜行業里,在"以市場換技術"這面大旗的指引下,成立的大大小小的外商獨資、合資企業不計其數,占領了大片中國電線電纜市場,并享受著比內資企業優惠得多的待遇。內外資企業的不平等待遇,使外資企業趾高氣昂,內資企業灰頭土臉。本來指望從外資企業學點技術的內資企業,一次次地遭受挫折和打擊,當然反過來想,也一次次地激發了內資企業奮發圖強的決心,這是后話。
外資電纜企業的那點技術,別看他們在談判桌上聲嘶力竭地夸夸其談如何先進,說穿了只不過是一層紙,內行人一點就破的。他們慷慨提供給中方的技術,只不過是已經過時或即將過時的技術而已,而他們的核心技術是不會外傳的,而我們還在樂呵呵地等著"以市場換技術"呢。在電線電纜行業里,那么多外資企業,給中國到來了什么技術?有多少技術得到了推廣應用?恐怕連那些地方的當事者官員和技術精英們也羞于回答。
造成某些外資洋人敢于辱罵華人的原因,大致主要有三點:
首先,洋人根本不是來真心來賣技術的。洋人不是傻瓜,他們以技術和資金為籌碼,喬裝打扮,盛裝赴宴,來華投資,牟取利益,而不是真心來賣技術的。幾乎所有的外商獨資企業或合資企業,其核心技術對中方都是保密的。要害技術崗位都是洋人掌控。所謂技術投資,只不過是他們用自己的技術在這里設廠制造產品而已。還能沒有聽說過在外資企業工作多年的技術人員能有全面地說出外方的相關技術。在那些企業里,洋人始終把華人作為二等公民和打工者看待,絕不會把真正的核心技術交到你手里。國內組織的電線電纜技術交流會,他們幾乎不參加,即使參加了,也從不介紹自己的實質技術,而是虛晃一槍,做一些廣告性的、漫無邊際的扯淡,推銷他們的產品,而人們還把他們視為座上賓。即使中方購買了技術,也需要消化吸收并再創新進步,才有生命力,才是自己的技術。
其次,地方官員助長了洋人的氣焰。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擴大政績,不惜損害國家利益者屢見不鮮。洋人摸透了地方官員的德性而行賄者,也時有所聞。外資企業的產品擊敗了內資企業,地方官員們反而向外資企業表示祝賀,因為為政府創造了那點GDP和稅收,大夸其投資成功。那種認為"所有在中國注冊的外資企業都享有國民待遇;在自主創新、政府采購和知識產權保護上,將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他們制造的產品都是中國制造,他們研發的創新產品也都是中國創造"的觀點,只不過是一廂情愿的夢囈,是不符合競爭慣例的。分析起來,其一是在華外資企業享受的待遇遠比內資企業優惠的多,外資企業有充分的資源和能力擊敗內資企業;其二是在自主創新和政府采購上,如前所述外資企業的產品一直比內資企業高看一眼,甚至強行規定采購外資企業產品,根本無平等可言;其三是外資企業的產品根本不能算是中國的產品,人家的創新產品更不能算中國創造。外資企業的產品上都寫著"Made in China" (在中國制造),而不是"Product of China"(中國的產品)。把本來屬于人家的產品、技術和創新都說成是自己的,不僅顯得霸道,而且連外資企業已經表示不高興了,何必自尋煩惱?俗話說:"敲鑼賣糖、各干一行"。管GDP的人是不管技術進步的,而有志于中國電線電纜技術發展的人,所關心的是技術進步,而不是GDP。外商來華投資建廠,用他們的技術造出的產品擊敗了中方,所以他們認為技術是至關重要的,哪怕是很普通的技術都要保密。難怪有領導受了刺激清醒之后才大聲疾呼"高技術是買不來的"。
再次,中方電纜用戶的"崇外癥"在作怪。這些年來,中國使用電線電纜的機會和數量越來越多,而內外資企業的待遇很不平等。僅就超高壓電纜而言,有些招標書上甚至寫上"所供產品必須是在外國制造的、或者外商在華獨資企業或合資企業制造的",而把純種的內資企業拒之門外。如此這般,內資企業何以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就目前來看,110kV和220kV交聯電纜國內已經批量制造并投入市場,500kV交聯電纜也在試運行。如果用戶不給內資企業市場機會,怎么提高民族電纜工業的技術水平,難道就永遠靠洋人過日子?上面說的那個罵人的日本人所在的合資企業,也是在制造110kV交聯電纜而已,而不再是什么技術。
那是產品市場利益的競爭,并不是技術上的保密。
總之,中國電線電纜行業那些外資企業,誰個好、誰個劣,大家心里都有數。那些對華友好的外資企業正在受到行業的尊重,而那些既不說人話、也不干人事、劣跡斑斑的外資企業,必將受到全行業的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