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眼中,工業機器人充滿著神秘色彩,工業機器人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人口紅利”日漸消失的蘇南,到承接產業轉移的蘇北,以及正在崛起的蘇中,處處可見工業機器人活躍的身影。然而,在機器人異軍突起的背后,本土機器人產業正面臨增長乏力、外資擠壓的內憂外患。近日,江蘇經濟報記者和這些機器人進行了“親密接觸”,試圖為讀者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并描摹一張我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路線圖”。
江蘇“智能升級”
對正處在轉型升級階段的我省制造業而言,工業機器人不僅帶來“機器紅利”,更是“江蘇智造”的引跑者。
來到徐工集團大噸位裝載機智能化車間,一個自重1.5噸的“龐然大物”,被焊接機器人輕松“拎”到離地2米的空中,揉團似地翻轉,以方便焊接臂*焊接。
“*,焊接是制造業的基礎,以前用人工,難免質量良莠不齊,現在機器人焊多少質量都一樣,從不用返工。”徐工集團科技分公司生產總監周天雷表示,基礎工藝的提升,也必然帶動整個制造業的升級。
在揚州一重科技,記者發現了一種新型機器人———板材高效重載銑削工業機器人。區別于過去鋼材只能平整放在流水線上的傳統方式,這種機器人的機械手可以自由地進行移動、后縮、翻轉。“傳統機床進行鋼材銑削只能一邊進行,工業機器人能夠兩邊同時運作,僅這一點就帶來了雙倍的效率。” 一重科技企劃部部長王清告訴記者,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機器人同時還是我國制造業產品的突破。“它可用于船舶制造,為船用材料的制造提供技術支撐,這樣中國的造船廠就可以使用我們自己的產品,從而打破過去國外的壟斷。”
工業機器人產業元年開啟
雖然日益被重視,但工業機器人產業目前在我省還只是起步階段。省經信委裝備工業處處長強信然表示,目前全省工業機器人數量偏少,不足萬臺,這與江蘇裝備制造業*全國的地位并不匹配。
實際上,即便是全國,去年工業機器人總數接近10萬臺,但在數量上,中國僅為日本的18%、德國的35%。
差距意味著機遇,全國工業轉型升級為工業機器人應用帶來的廣闊前景,自動化領域的企業和專家們認為,今年將是“工業機器人爆發之年”。中國工控網動態市場研究總監陳然也認為,2013年是中國工業機器人開啟元年,預計未來幾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都將保持20%的增長。
陳然表示,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正步入黃金發展期,目前中國已成為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機器人市場,隨著產業經濟拐點的加速到來,中國未來兩年內將超越日本,躍升為大市場。
有著“*難就業年”之稱的2013年,一些剛走出校園的學子們將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那些在電影中帶給他們歡笑的機器人,已經走出銀幕,在現實中搶占了他們的工作崗位。
“機器紅利”代替“人口紅利”
數臺機器人舞動著雙臂,精確地重復著裝錠、碼垛等預定動作,只需片刻,旁邊已是整齊排列的成品。1000平方米的車間里,除了機器人,只有兩名工人在。這是記者近日在江蘇盛虹集團化纖包裝車間里看到的一幕。公司主管許笑告訴記者:“這條全自動包裝生產線,用機器人代替人工,每天能夠完成7000多箱的包裝量,工作效率提升了60%,用工卻減少了90%以上。”
無*偶,雷柏科技這家生產鼠標鍵盤的公司,生產線上的主角也已不再是一排排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一列列靈活的機械手臂,每條生產線上僅剩寥寥數人。自動化專業出身的總曾浩表示,一臺機器人可抵得上10名工人,而這些設備成本的回收周期僅為兩年,比人力成本便宜得多。
在紡織企業聚集的吳江市,一線員工的人工成本正在以每年15%以上的增幅上漲,但“用工荒”依然嚴重。與此同時,機器人的采購價卻在以每年約5%的幅度下降。
“人力成本與機器人成本之間,正出現一個越來越大的剪刀差,這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很有吸引力。”東南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戴先中教授認為,成本的逆轉,已經產生了“機器紅利”取代“人口紅利”的現象,這將使更多的制造企業樂于使用機器人替代人工。
湖南省二手庫卡工業機器人節約成本湖南省二手庫卡工業機器人節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