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文件】為落實《地下水管理條例》《地下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文件要求,完善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
標準體系,生態環境部組織有關單位編制了《地下水污染同位素源解析技術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現向有關單位征求意見。意見反饋郵箱dixiashuichu@mee.gov.cn,截止時間2022年3月10日前。
我國地下水污染形勢嚴峻,防治基礎薄弱,部分地區地下水污染來源和污染途徑不清,難以有效實施相應的污染阻控和修復措施。
地下水污染具有復雜性、隱蔽性、難恢復性等特點。地下水污染來源多樣、污染特征和污染機理復雜,精確識別地下水污染來源是地下水污染防控的重點和難點。污染物的同位素組成常保留其來源信息,可作為環境污染的“指紋”。
本指南在水文地球化學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同位素解析技術,提出地下水污染同位素源解析的可行性方法,將具體適用條件和技術實施形成規范的模式,為地下水資源保護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并可供地表水體污染源解析參考。
本指南適用于利用地下水污染物中穩定同位素所做的地下水污染源解析工作,該污染物同位素應具備成熟的測試技術。本指南可供地表水污染同位素源解析參考。
本指南參考GB 5749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T 14175 水文地質術語;GB/T 14848 地下水質量標準;HJ 25.1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HJ 493 水質采樣樣品的保存和管理技術規定;HJ 494 水質采樣技術指導;HJ 164 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 166 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價工作指南(環辦土壤函〔2019〕770號)等文件編制而成。
工作內容:
借助同位素技術,精確識別地下水污染源及其貢獻。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調查范圍確定
通過資料收集、水文地質條件分析、地下水化學特征、地下水污染現狀分析,識別工作區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水污染現狀,確定污染源解析工作范圍,為源解析工作做準備。
2.布點采樣
選擇適宜的同位素和水化學指標,通過調查、取樣、測試等工作,準確獲取地下水及潛在污染源的同位素和水化學數據。包括污染物同位素及水化學組合遴選、采樣方案設計、樣品采集及測試。
3.污染源解析
利用多元同位素關系圖或同位素—水化學指標關系圖等分析解譯同位素及水化學數據,解析地下水污染來源并確定各污染源的貢獻率。
4.同位素源解析技術成果編制
技術成果應完整體現地下水污染同位素源解析的全部工作,包括技術報告、相關附表和附圖的編制。
地下水污染現狀分析:
通過對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資料分析,明確地下水的污染狀況,包括:(1) 潛在污染源信息,了解潛在污染源的特點及分布,分析可能的污染途徑;(2)地下水主要污染物、污染程度、污染羽分布等信息;(3)分析工作區土壤、底泥、地下水和地表水等污染現狀,初步判斷地下水潛在污染途徑。
對于未開展過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價的,需參考《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價工作指南》(環辦土壤函[2019]770 號),開展補充調查。
技術報告:
技術報告編寫應包括總論、工作區概況、工作部署、樣品采集和測試、污染源分析、存在問題與建議等。地下水污染同位素源解析報告編寫提綱按照附錄 D 執行。
報告要求綜合利用、充分反映同位素源解析所取得的成果,以地下水系統、水文地球化學理論為依據,建立地下水污染概念模型,通過分析及模擬計算,解析地下水污染源位置及貢獻率。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