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研發】鋰離子電池早已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怎樣設計出更加安全、高性能的鋰電池是大家十分關心的問題。在鋰離子電池充放電過程中,電極材料與電解質溶液在固液界面上會發生反應,形成一層覆蓋于電極材料表面的鈍化層,稱為固體―電解液界面(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層。研究人員發現SEI層決定了大多數電池的性能,但人們對于SEI層的結構和性質的了解還非常有限。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延颋、博士研究生蘇茂與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朱梓華課題組合作,使用
二次離子質譜(SIMS)實驗手段結合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對SEI層的形成與物理化學性質進行了研究。相關結果發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 雜志。
電解液是一個意義廣泛的名詞,用于不同行業其代表的內容相差較大。有生物體內的電解液(也稱電解質),也有應用于電池行業的電解液,以及電解
電容器、超級電容器等行業的電解液。
不同的行業應用的電解液,其成分相差巨大,甚至完全不相同。
例如,人體的電解質主要由水分和PH緩沖物質等組成,鋁電解液電容器的電解液含GBL等主要溶劑,超級電容器電解液含碳酸丙烯酯或乙腈主要溶劑,鋰錳一次電池電解液含碳酸丙烯酯、乙二醇二甲醚等主要溶劑,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則含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以及碳酸二乙酯等主要溶劑. 它們各自的導電鹽也完全不同,如超電容電解液中四氟硼酸四乙基銨,鋰錳一次電池中常用高氯酸鋰或三氟甲磺酸鋰,而鋰離子電池中則是六氟磷酸鋰。
鋰離子電池在充電時,在任何相界面化學發生之前,由于鋰離子和電極表面勢的作用,溶劑分子會在電極與電解液界面上迅速自組裝形成電雙層。這一電雙層的結構決定了電池的相界面化學性質。特別地,當電極充上負電荷時,其表面的電雙層結構會排空陰離子(如氟離子等),從而形成一層很薄的、稠密的、無機的SEI內層。這個稠密層的主要功能是傳導鋰離子而絕緣電子。SEI內層形成之后,會進一步形成富含有機分子、可以滲透到電解液當中的外層。研究發現SEI內層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鋰,否定了相界面上含有氟化鋰的傳統觀點。對某些種類的電池而言,由于氟離子在相界面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須引入含氟的溶劑或者添加劑。
該項研究解決了長期困擾人們的SEI層特性的問題。
資料來源:百科、理論物理研究所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