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人物】隨著我國儀表產業的不斷發展,流量儀表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而在儀表行業大熱的趨勢背后,卻有著這樣一群人,他們白手起家,經受了重重考驗,一步步將“種子”呵護成“大樹”,只為實現心中的夢想。浙江迪元儀表有限公司總經理馮澤云,也是追夢大軍中的一員。從枯樹等到花開,馮澤云跟我們分享了他的創業歷程:
30年前,自控是熱門專業,自動化流量儀表技術也剛從國外引入,屬于還沒有被人認知的產品。因緣和合,我很幸運接觸到了自動化流量儀表,一了解便愛不釋手。為了學有所用,為了干一番自己喜歡的事業,1991年我毅然決然,從義烏市科技局下海創辦了儀表公司,并全身心投入到產品開發與市場應用研究上,從此開啟了茫茫的創業之路。
創業之初,公司只有7個人,盡管人不多,但大家都是懷著夢想聚在一起的,心很齊,開業之年,年銷售就達到80多萬,且業績每年較快提升,4年時間就完成了原始積累,于95年底建造了廠房,并建立了氣體檢測裝置。雖然有技術、有產品、有市場、有廠房,大家也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但都沒有系統性企業管理經驗,不管是生產現場管理,還是品質保證,都沒有標準、沒有規范流程,但又不知如何提高?從哪入手?到哪里學?這一切,對于當時的我們是一大困惑。想想民營企業剛起步,大家差不多都處在原始狀態,很難借鑒,國有企業、合資企業又都是高大上,我們也難以學習。那時的資訊也很有限,學習資料尋找好的淘寶地就是各大書店,所以當時每次出差書店是必去的場所,但也只能找到如《生產管理表格》、《傳感器技術》等比較對口的書籍,但已經是很高興了。
幸運的是,96年我們參加了鄉企局舉辦的94版ISO9001質量體系的學習,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因為接觸,各企業都會請咨詢公司輔導,我們也是,但咨詢公司提供的學習手冊是通用版的,雖然可以取證,但對我們現場管理的提高和品質保證沒有多大可操作性。為此,我們又開始查找質量體系的相關資料,反復理解體系的內容與標準,于是我們對照標準,各條款的作用,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自己重新起草質量手冊與程序文件。因為對ISO9001質量體系的標準條款有了較系統的學習與理解,并且按照體系要求對現場進行了比較大的改善提高,所以當時不管是咨詢方還是審核方對我們實施ISO9001體系的有效性都給予了較高的評價。我們樂此不彼,后面又開展了精益生產等諸多活動,從此邁上了企業管理持續改善提高的健康之道,使之我們不斷朝著國內、高水平管理方向邁進。
創業之初,我們只是引進國內同行技術,再加上與大專院校合作開發,但很多只是模仿國外產品,其產品核心技術很小。爆發金融危機后,我們清醒認識到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所以公司的戰略重心從注重產品營銷更多轉移到注重產品技術研發上。那么我們要解決什么樣的核心技術?我們如何給客戶提供保質保量的產品?經過反復論證,公司首先明確技術創新的態度 :一切基于原點、原理,從原理原點出發。原點就是研究市場的發展方向,緊緊圍繞市場需求;原理就是所有設計涉及的內容都要從本質的原理出發,且必須系統性考慮,不能放過任何一個技術的可疑點。每個項目的研發從客戶現場調研開始,到設計、測試,再到客戶現場初期使用,研發該項目負責人全權負責,且是責任人,后期還須不斷跟蹤,而且每個項目都必須是團隊合作,以確保項目涉及的技術問題無漏解決。為此,我們獲得多項發明,產品技術處于國內地位,多項技術達到先進水平,產品現場使用可靠性非常好,基本無故障。
做制造業很難、很辛苦,難在要處于不斷創新變革中:根據市場變化需作出產品的技術創新;面對市場變革,要作出管理創新,營銷創新;為了保證企業持續穩健發展,要進行組織創新,要持續學習以保證價值觀基本一致等等諸多問題。所以為了保持持續健康發展,企業發展過程就是一個圍繞著人、機、料、法、環不斷創新變革的過程,創新過程就是項目、研發、管理、設備、人才、學習等多費用不斷投入的過程,這其中雖然不斷在投入,但提高了生產力。公司每次開展管理創新、技術創新、設備改進等項目,大家都會十分投入,項目完成的過程就是自身脫胎換骨重塑提升的過程,且大家培訓學習的持續力也很強。
看著產品被客戶認可,企業被社會認可,公司的員工都不亦樂乎,自信滿滿,樂在其中。這一路走來,看著這同舟共濟努力付出的一群可愛的同仁,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所有這一切,是這二十六年來,我們風雨無阻,不忘初心的動力所在。
現在我們朝著智能制造方向努力,我們希望與大家共享美好的未來。
(原標題:不忘初心,樂在其中——馮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