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年9月底以來,陸續有“圣帕”熱帶風暴、“菲特”臺風等在太平洋上生成并登陸我國東南沿海。風云三號A、B、C星微波濕度計在這些臺風監測中大顯身手,監測到熱帶風暴、臺風的發展路徑,以及登陸我國東南沿海的過程。
風云三號A、B、C星是我國新一代系列化、業務化運行的極軌氣象衛星。微波濕度計是風云三號衛星上的重要載荷,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微波遙感技術院重點實驗室承研。風云三號C星微波濕度計于2013年9月30日開機工作,至今在軌連續工作狀態正常,數據穩定,積累了超過10G比特的大氣溫濕度探測科學數據。風云三號C星微波濕度計是我國風云三號A、B星微波濕度計的升級換代產品,在150GHz、183GHz的基礎上增加了89GHz、118GHz探測頻率,探測通道也由5個增加到15個,是上在極軌氣象衛星平臺搭載118GHz輻射計進行大氣溫度探測,使用一臺設備實現大氣溫度和濕度的垂直分布探測,以及臺風、降雨等氣象災害監測。
今年9月底以來,陸續有“圣帕”熱帶風暴、“菲特”臺風等在太平洋上生成并登陸我國東南沿海。風云三號A、B、C星微波濕度計在這些臺風監測中大顯身手,監測到熱帶風暴、臺風的發展路徑,以及登陸我國東南沿海的過程。
微波濕度計能夠深入云層,探測臺風內部亮溫分布,通過其內部亮溫分布對臺風內部結構進行診斷,對臺風路徑的發展走勢預判提供技術手段。微波濕度計還能夠全天候、全天時獲取大氣亮溫分布圖像,進而反演降雨及溫度和濕度的垂直分布,為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以及環境和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服務。
目前,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微波濕度計項目組正密切監視設備在軌運行狀態,配合用戶進行在軌測試的有關準備工作。
風云三號系列中的A星、B星分別于2008年5月和2010年11月發射,已獲取了豐富的地球大氣探測數據,被廣泛應用于在國內外天氣預報、環境和災害監測、氣候分析與預測中。風云三號C星于2013年9月23日11點07分由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以前國產氣象衛星很難探測到臺風的暖心結構,而能否準確探測到暖心結構對于氣象工作者分析、研究臺風的發生、發展、消亡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C星探測通道的增加,可以有效彌補這一不足,對臺風登陸的預報有關鍵性的作用。此外,在對暴雨等一些災害性天氣的觀測中,通道的增加也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