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非損傷微測技術及生物傳感器研討會舉行
2012-01-10 來源:中國儀表網 點擊量:659
“非損傷微測技術并不難理解。例如,人的呼吸表現在微觀層面就是細胞里氧分子的流入和流出,通過測定氧分子的流速,就可知道細胞的生命信息。”在近日舉行的2011非損傷微測技術及生物傳感器研討會上,非損傷微測技術服務商旭月公司法務部經理藥青告訴《中國科學報》。
從1974年提出原創概念,到1990年成功服務于科學研究,非損傷微測技術的探索之路花了16年的時間。如今,該技術已成為植物學、動物學、醫學、微生物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的科學家使用的新工具,并有望幫助科學家快速發表高水平文章。
1990年,美國海洋生物實驗室科學家LionelF.Jaffe成功測定細胞內的Ca2+流速,標志著非損傷微測技術能選擇性地獲取樣品的離子或分子流速的動態信息,從而探知傳統技術無法檢測到的信息。
非損傷,即對樣品不造成破壞,是該技術的一大特色。例如,在測量小鼠卵細胞內Ca2+的流速以確定其健康狀況后,再將該細胞植入母體內,仍能產生正常后代。
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已借助該技術開展研究,并取得進展。北京林業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陳少良告訴記者,他的研究組使用該技術研究了胡楊(抗鹽品種)和群眾楊(鹽敏感品種)根部及根原生質體在鹽脅迫下的Na+、H+、Cl-流的變化情況,最終發現了胡楊抗鹽的機制。
中科院植物所博士萬迎朗介紹說,他目前正在用該技術進行植物信號傳遞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用這一技術研究植物生長素,研究它在根部的信號傳遞和對形態的影響”。
據美國普渡大學教授、美國空間生物學學會主席MarshallPorterfield介紹,普渡大學的科學家使用該技術檢測了魚胚胎的O2流,發現在微量有機污染物的作用下,魚類胚胎O2內流量會顯著改變,這可作為環境監測的手段。
由于不同的離子表征不同的生命狀態,測量的離子需要不斷擴展,目前正拓展到Fe3+、Al3+、Zn2+、NO、H2O2、葡萄糖的測量。陳少良認為,這非常有利于非損傷微測技術的發展,并推動在其服務的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據悉,近年來,中國的科學家應用非損傷微測技術發表的SCI論文的影響因子已突破100。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儀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表網,轉載請必須注明儀表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