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傳統球閥由于球體與閥座密封面始終接觸,啟閉 過程中易造成球體與閥座密封面的磨損,從而導致閥門
產生內漏。為克服這一缺陷,將雙偏心蝶閥的設計理 念融入到球閥的設計中來,研制出一種新型的球閥結 構——單閥座雙偏心固定球閥。 本系列球閥隸屬閥后密封結構,主要用于水力發電站水輪機入口端,介質為常溫水,用于發電機組檢修或機組調節系統失靈時的斷流保護。本產品也可以用于城市供水及油品輸送等其他系統。閥門的操作方式可采用液壓重錘、蝸桿傳動、電動、液動及氣動等形式。
二、工作原理
本固定球設置兩個偏心結構,如圖l所示。*個偏心:閥桿的旋轉中心(中心1)與球體幾何中心在旋轉平面內】,方向上設置一個偏心距a;第二個偏心:閥桿的旋轉中心(中心1)與球體幾何中心在旋轉平面內x方向上設置一個偏心距 。在閥門開啟位置時,閥座密封面和球體密封圈不接觸。現以DN600、PN5.OMPa球閥為例簡要說明。設計上,取偏心距a為12mm,偏心距b為12mm,閥門在全開位置,閥座密封面和球體密封圈間距 為lOmm。球體在操作機構的帶動下,以中心1順時針旋轉,由于采用偏心的結構設計,閥座密封面和球體密封圈間的距離逐漸減小,當旋轉83。時,兩者開始接觸,繼續旋轉,球體密封圈逐漸擠壓閥座密封面,閥座產生軸向位移與彈簧產生壓縮力建立球體與閥座的密封,直至球體旋轉90。,限位結構起作用,球體停止轉動,此時依靠彈簧的彈性勢能及介質壓力作用,將閥座密封面緊貼于球體密封圈上,實現密封。
三 主要結構設計
1.閥座設計
本球閥在設計時考慮到主要用于單向截斷介質, 因此在結構上采用單閥座設計,即密封閥座設置在閥門
出I:1端,進I:1端無閥座。閥門中腔開放,介質的流動對中腔的沉積物可以自動進行清洗。傳統的球閥多采用雙閥座的結構,在關閉位置,閥門中腔被兩個閥座隔離,當閥門輸送介質中含有泥沙等雜質時,容易造成淤積。在閥門的啟閉過程中,淤積的雜質常將密封圈刮傷,造成閥門內漏。本新型結構的球閥由于采用單閥座設計,中腔與進口端直接相通,隨著閥門的逐漸關閉,過流面積不斷減小,介質流速逐漸
增大,淤積的雜質被高速流動的流體沖刷帶走。
2.球體密封圈設計
球體密封圈與球體本體采用分體結構,螺栓聯接、球體密封圈的密封部位球面半徑比球體本體半徑大2~4mm,這樣加工時只需要研磨出球體密封圈密封部位的球面即可,球體的其他部位表面粗糙度及其材料可不作較高的要求。這種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球體的加工時間,提高了加工效率。而且可根據具體的使用工況條件選擇鑄造球體、半球體等結構,節約生產制造成本。為防止介質從連接的間隙處泄漏,在球體與密封圈連接處設置一道O形圈密封結構,確保球體本體與密封圈的密封。為方便以后維修更換零部件,在球體本體與球體密封圈之間打定位銷,以防止更換零部件后裝配錯位,影響密封性。
3.密封圈設計
密封圈采用矩形截面結構的聚氯酯或聚四氟乙烯等無毒材質,整體成型,無須機加工,更換方便,也可將閥座內、外圈加工成溝槽,用0形圈代替矩形密封圈(此結構對加工精度的要求較高)。
4.球體固定結構設計
球體采用上下支撐板固定式結構設計。球體上下端分別加工有一圓形臺階,通過軸套I和自潤滑軸套Ⅱ與球體支撐板配合,球體支撐板兩端及左右閥蓋相對應位置各加工一組銷釘孔,支撐板通過銷釘分別固定在左右閥蓋上。采用支撐板固定球體的結構,介質力作用于球體后通過支撐板被傳遞到閥體上,不會像傳統固定球閥那樣將介質力傳遞到閥桿上。因此,采用支撐板固定球體的結構在設計閥桿時,只需要計算操作閥門的力矩,而不必計算閥桿承受的剪切力,相對來說,閥桿直徑比傳統固定式球閥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