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低溫交變濕熱試驗中,內膽作為直接接觸測試樣品和腐蝕性環境的核心部件,其材質選擇直接影響試驗結果的準確性與設備使用壽命。尤其是針對含酸堿、鹽霧等腐蝕性成分的樣品,材質的耐腐蝕性差異可能導致試驗數據失真,甚至引發安全隱患。

目前,高低溫交變濕熱試驗箱的內膽材質主要有三種:普通冷軋鋼板、304 不銹鋼和 316 不銹鋼。普通冷軋鋼板雖成本較低,但耐腐蝕性極差,在高濕環境下易發生氧化銹蝕,且無法抵御酸堿侵蝕。若用于測試含腐蝕性成分的樣品,鋼板表面會迅速出現銹斑,銹蝕產生的雜質可能附著在樣品表面,干擾測試結果。例如,在測試電子元件的耐濕熱性能時,銹跡可能導致電路短路,誤判產品失效原因。 304 不銹鋼是行業常用材質,其含鉻量約 18%、鎳量約 8%,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抵御一般性腐蝕。對于濕度較高但腐蝕性較弱的環境(如中性鹽霧、輕微酸性水汽),304 不銹鋼可保持穩定性。但在長期接觸高濃度酸堿(如 pH<4 的酸性蒸汽或 pH>10 的堿性霧氣)時,氧化膜會被逐漸破壞,出現點蝕或晶間腐蝕。例如,測試蓄電池外殼的耐濕熱性能時,電解液揮發產生的酸性氣體可能導致 304 內膽局部腐蝕,脫落的金屬離子混入樣品環境,影響材料老化速率的判定。


316 不銹鋼在 304 基礎上添加了 2%-3% 的鉬元素,顯著提升了對氯離子及強氧化性介質的抵抗能力。其耐腐蝕性在三種材質中,可耐受海水、濃硝酸等強腐蝕環境。在測試含高濃度鹽分的海洋設備、化工管道等樣品時,316 內膽能長期保持表面光潔,避免材質腐蝕對試驗環境的污染。例如,在模擬沿海高濕高鹽霧環境的試驗中,316 內膽不會因氯離子侵蝕而釋放金屬離子,確保樣品的腐蝕速率數據真實可靠。
此外,內膽材質的表面處理工藝也會影響耐腐蝕性。拋光處理可減少表面孔隙,降低腐蝕介質的附著概率;而未經處理的粗糙表面則易成為腐蝕起點。因此,即使選用 316 不銹鋼,若表面光潔度不足,仍可能出現局部腐蝕。
綜上,內膽材質的耐腐蝕性直接決定了腐蝕性樣品測試的有效性。對于高腐蝕環境試驗,需優先選用 316 不銹鋼材質,并確保表面拋光處理;一般性腐蝕場景可選用 304 不銹鋼;普通冷軋鋼板則不適用于腐蝕性樣品測試。合理選擇內膽材質,是保證試驗數據準確性和設備耐用性的關鍵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