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的蒸紗機企業求職故事
春節過后,小杜又去了一家國有紡機企業。“剛到國企感覺每天活兒不太多,時間相對可以自由支配,不像私企每天忙個沒完。”小杜說。然而不到三個月時間,小杜又遞交了辭職信,問及原因,他答道:“還不是把一件活兒干錯了,車間里的頭兒沒完沒了的找我麻煩。我就是一個新來的,好多東西不明白,可也沒人和我說呀,把責任全推到我身上了,一氣之下就離開了。”
小杜的師傅說起此事也顯得無可奈何。他說,剛來時,小杜把誰都不放在眼里,簡單的活兒不愛干,復雜點的活兒又干不好,脾氣比誰都大,說幾句就要走人。現在廠里這樣的年輕人很多,能干上三五年的很少,能真正把技術拿起來的就更少了。
從表面來看,大多數年輕人辭職的理由是“理念不合,不適應”。這聽上去有些抽象,其實“適應不了基層的苦”是zui普遍的實際原因。
常州一家印染廠的員工小胡說:“我學的是機械制造,也知道肯定要先下車間。進了車間先跟師傅學維修,穿上藍色工作服,車間很熱,工作很臟,手上滿是油污,真是超過了想象。才一星期,手就不能見人了,太沒生活質量了。我想來想去,還是決定換份工作。”
公司: 陳
“這幾年下來有個體會,家庭收入太高的不能招。他們工作看心情,一個不爽就辭職。”山東蒸紗機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張說,如果是外地生源學生,會問清楚家里能不能資助其在當地買房子的首付,如果是本地學生,家庭困難些的,會更吃苦也能更穩定。
現在的企業招工手續相對簡單=那么,企業對招聘來的人員是否有一定的約束力呢?據記者了解,除了合同和工資對有些員工還起到一些作用外,其他的手段不能起到任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