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y17-Products-310035/ICS 85.060
Y 30 瘍黔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T 2679.7-2005
代替GB/T 2679.7 -1981
紙板戳穿強度的測定
Board-Determination of puncture resistance
(ISO 3036:1975,Reapproved 1987,MOD)
2005-09-26發布2006-04-01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發布
GB/T 2679. 7-2005
前言
GB / T 2679的本部分修改采用標準ISO 3036:19750987年6月確認)《紙板— 戳穿強度的
測定》。
本 部 分 與ISO 3036:1975(1987-06確認)的結構對比在附錄A中列出。
本 部 分 與ISO 3036:1975(1987-06確認)的技術性差異在附錄B中列出。
本 部 分 是對GB/T 2679.7- 1981《紙板戳穿強度的測定法》的修訂。
本 部 分 與GB/T 2679.7 -1981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 修 改了原標準的適用范圍,明確地將瓦楞紙板列人適用范圍(見第1章);
— 單 位 由原來過渡時期的kg" c m(J),改為*符合標準的J見3.1);
— 修 改了原標準第2章“儀器”中的內容,增加了儀器類型(見第1章);
— 修 改了原標準3.2 "零點的調節”中的內容(見5.2.2);
— 修 改了原標準3.5 “防摩擦環阻力的校準”中的內容(見5.2.5);
— 省 略了原標準3.6 "擺體總力矩的校準”的內容;
— 增 加了對試樣要求的內容(見6.3);
— 修 改了原標準4.1 中試驗步驟的內容(見第7章);
— 修 改了原標準4.1 中補償試驗結果的內容(見8.1)
本 部 分 的附錄A、附錄B均為資料性附錄。
本部 分 自 實施之日起代替GB/T 2679.7- 1981,
本 部 分 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提出。
本 部 分 由全國造紙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141)歸口
本 部 分 由青島出人境檢驗*起草。
本 部 分 主要起草人:玄龍德、邢力、王濤。
本 部 分 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
— G B/ T 2679.7 - 1981
本 部 分 由全國造紙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解釋。
GB/T 2679. 7-2005
紙板戳穿強度的測定
范圍
GB /T 2 679的本部分規定了用指針式戳穿強度儀測定紙板戳穿強度的方法。而對于電子讀數戳
穿強度儀,除有關指針讀數、調節和校準等方面的內容,其他也應符合本部分的規定。
本 部 分 適用于各種紙板,包括瓦楞紙板。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 列 文 件中的條款通過GB/T 267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為本部分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勵根據本部分達成
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版本適用于本
部分。
GB /T 4 50 紙和紙板試樣的采取(GB/T 450-2002,egvI SO 186:1994)
GB / T 10739 紙、紙板和紙漿試樣處理和試驗的標準大氣條件(GB/T 10739-2002,egvI SO 187;
1990)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GB/丁2679的本部分。
截穿強度puncture resistance
在規定的試驗條件下,用符合標準規定的戮穿頭穿透紙板所消耗的能量,以焦耳(J)表示。
原理
在 規 定 的試驗條件下,將試樣夾在戳穿強度儀上。用連在擺臂上的戳穿頭戳穿試樣,測定戳穿試樣
時所消耗的能量。
5
5,
5.
儀器
儀器結構
I 總體結構
指針式戳穿強度儀的總體結構如圖1所示,戳穿頭結構如圖2所示。
GB/T 2679. 7-2005
歡}
1— 指針;
2— 刻度盤;
3- 擺臂;
4一上下夾板;
5一一松釋裝置;
6— 配重孔;
7- 戳穿頭。
圖1 指針式戳穿強度儀示意圖
9U'Z酉u A} A- 擺 臂 橫 斷面。
圖 2 戳 穿 頭 示 意 圖
儀 器 的 底板應牢固地連接到堅固的基礎上,在試驗過程中不應產生震動和移動,以免損耗能量,且
應保持水平。
5. 1.2 擺錘和戳穿頭
擺 錘 上 裝有900圓弧的擺臂,擺臂應很堅固,足以使試驗結果不受震動的影響。戳穿頭接于擺臂的
前端,是按照標準幾何參數設計的正三角棱形角錐,其高度為25 mm士。. 7 mm,各面棱邊圓角的半徑為
1.0 m m-1.6 m m,戳穿頭角錐的一個底邊平行于擺軸,該底邊的對角應指向擺軸。當角錐戳穿頭通
過擺軸水平面的一半時,通過戳穿頭有效點的對稱軸應垂直于水平面
5.1.3 防摩擦套環
安裝 于 戳穿頭后部,在戳穿頭穿過紙板時脫離戳穿頭,留在試樣上保持試樣開孔,以避免弧形擺臂
在穿過試樣后受到摩擦而影響測試結果。當防摩擦套環脫離戳穿頭時,由于摩擦作用而損耗的能量是
可測的,且可以通過調整環的松緊來改變
5.1.4 配重硅碼
根 據 試 樣戳穿強度的大小,在擺臂上調整配重硅碼,以改變擺錘的沖擊力,便于選擇合適的測量范
圍,使試驗結果在相應刻度zui大值的20y, 80%之間。
5. 1.5 夾板
5. 1.5. 1 用于固定試樣,配有2塊水平夾板,分為上夾板和下夾板上夾板是固定的,其下平面應處于
擺軸的水平面上,或位于擺軸水平面上方不超過7 mm處;下夾板是活動的,用于夾緊試樣,夾板的有效
面積應不小于175 mm X175 mm,
5. 1.5.2 上、下夾板間各有一個等邊三角形的孔,兩個孔應相互重合該三角形孔的邊長為100 mm士
2
GB/T 2679. 7-2005
2 mm,其中一邊與擺軸平行,該底邊的對角應指向擺軸。
5.1.5.3 上、下夾板應有足夠的剛度,當試樣受沖擊時夾板不產生變形。上、下夾板的夾緊力應在
250 N-1 000 N之間,并可調節。如果儀器沒有測定夾緊力的裝置,那么應保證在測定過程中試樣不
松動。
5.1.6 刻度盤及讀數指針
刻 度 盤 上刻有4組以焦耳(J)為單位的讀數范圍,分別為。J-6J .0J -12J .0J -24J .0J -48)四
檔。不同的讀數范圍采用不同的配重硅碼,以讀取負荷指針的所指數據作為測定結果。指針軸的摩擦
力應剛好能使指針平緩地移動,且沒有甩動。
注 :有 些 儀器沒有刻度盤而是采用電子讀數顯示。
5.1.7 松釋裝置
松 釋 裝 置包括固定裝置、釋放裝置和保險裝置。固定裝置是將擺錘水平地吊掛在起始位置;釋放裝
置應能平穩自由地釋放擺錘,不應給擺錘施加任何初速度;保險裝置應鎖緊釋放裝置,使之不能隨意操
作,以防擺錘意外脫落
5.2 儀器調節和校準
5.2.1 擺錘平衡
當 擺 錘 的重心處于zui低點時,戳穿頭的應在擺軸的水平面士5m m內,否則用平衡舵調節。
5.2.2 指針零點
除 去 擺 錘上的配重祛碼,移開試樣夾板后,將擺錘置于起始位置,并將指針撥至滿刻度。釋放擺錘,
擺即擺動這時指針應指向零點,否則應調節擺上的零點調節螺絲。如此反復數次,直至指針正好指向
零點。更換不同的配重琺碼時,無需重新校對零點。
5.2.3 指針摩擦阻力
零 點 調 節后,保持指針零點不動,再次釋放擺錘,擺錘帶動指針轉動。這時指針不得超出零點外
3 mm,否則在指針的軸承上注潤滑油或調節指針的彈簧壓力。
5.2. 4 擺軸摩擦阻力
5.2.4. 1 在不加任何配重祛碼時釋放擺錘,使之自由擺動直至停止,其擺動次數應不少于100次,否則
在擺軸的軸承上加潤滑油。
5.2.4.2 在擺錘上加合適的配重祛碼,將指針撥至滿刻度,釋放擺錘,擺即擺動。此時指針所指的數值
就是該配重琺碼對應的擺軸摩擦阻力。反復測定5次,取其算術平均值,該值應不超過該配重硅碼所對
應zui大刻度的1%.
5.2.5 防摩擦套環摩擦阻力
在 調 節 和校準完擺軸摩擦阻力后,卸下擺錘上的配重祛碼,將上、下夾板恢復到正常工作狀態。將
一塊中問帶有邊長61 mm等邊三角形孔的鋁板夾在上、下夾板之間,使鋁板的三角形孔與壓板的三角
形孔對正。然后將防摩擦套環套在戳穿頭的后部,并將指針撥至zui大刻度,使擺錘置于起始位置。釋放
擺錘,擺即擺動,戳穿頭穿過鋁板的三角形孔,而防摩擦套環則留在鋁板上。此時刻度盤上的指針讀數
就是防摩擦套環摩擦阻力。反復測定5次,取其算術平均值。該值應不大于0. 25 J,否則應調節戳穿頭
上的三個頂球螺釘,以適當減小彈簧壓力;若該值太小,防摩擦套環在戳穿頭的后部套得太松,會影響測
定結果,則應調節戳穿頭上的三個頂球螺釘,以適當增加彈簧壓力
6 試樣采取、處理和制備
6.1 試樣采取
按 G B /T 450進行。
6.2 試樣處理
按 G B/ T 10739進行。
GB/T 2679. 7-2005
6.3 試樣制備
從 處 理 后的每張樣品中,切取不小于175m mX175m m的試樣8張。試樣應平整,無機械加工痕
跡和外力損傷。在任何情況下,戳穿試樣應距樣品邊緣、折痕、劃線或印刷部位不少于60 mm。如果由
于某種原因,用已印刷的紙板做試驗,則應在試驗報告中說明。
試驗步驟
7.1 試驗應在GB/T 10739規定的大氣條件下進行。
7.2 定期進行擺錘平衡、指針零點、指針摩擦阻力、擺軸摩擦阻力、防摩擦套環阻力的調節及校準,并做
好記錄。
7.3 檢查儀器是否水平,擺錘固定裝置是否牢固,釋放裝置、保險裝置是否正常,有無其他安全隱患。
7.4 選擇合適的配重硅碼,使測定結果在相應刻度zui大值的2000^80%之間。將配重硅碼安裝在擺
臂上,并將擺錘吊掛在起始位置,然后關上釋放保險裝置。
7.5 將防摩擦套環套在戳穿頭的后部,并將指針撥到zui大刻度,然后將待測試樣夾在上、下夾板之間。
7.6 打開釋放保險,釋放擺錘,擺即擺動,戳穿頭穿過試樣。當擺錘擺回來時,順勢用手接住擺臂或擺
錘背部的把手,慢慢提起擺錘,使其吊掛在起始位置。
7.7 在刻度盤上配重琺碼對應的刻度范圍內,讀取測定結果,應準確至zui小分度值的一半。
7.8 重復7.5-7.7的各項步驟,直至全部試樣測定完畢。
結果和計算
8. 1 將一張試樣的縱向正面、縱向反面、橫向正面、橫向反面各2個測定值進行算術平均,作為該試樣
的戳穿強度。若防摩擦套環阻力和擺軸摩擦阻叻之和大于或等于測試值的1%,則用測定值減去該阻
力之和,作為該試樣的戳穿強度。
8.2 若要測定一張試樣的縱向戳穿強度,則應將其縱向正面、縱向反面的測定值進行算術平均;同樣,
若要測定一張試樣的橫向戳穿強度,則應將其橫向正面、橫向反面的測定值進行算術平均。
8.3 報告結果時,如果zui終結果小于12J,則準確至0. 1 J;如果zui終結果大于12J,則準確至。. 2 J.
必要時,應報告zui大值、zui小值、標準偏差和變異系數。
試驗報告
試驗報告應包括以下項目:
a) GB/T 2679的本部分編號;
b) 試樣編號;
c) 試驗的大氣條件;
d) 試驗所用的儀器型號;
e) 測定結果的平均值、zui大值、zui小值、標準偏差和變異系數;
f) 必要時,應報告縱、橫向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
9) 試驗日期和地點;
h) 任何不符合本部分規定的操作。
GB/T 2679. 7-2005
附 錄 A
(資 料 性 附 錄 )
本部分與ISO 3036:1975(1987-06確認)章條編號對照
表A.1給出了本部分與ISO 3036:1975(1987-06確認)章條編號對照的一覽表。
表A. 1 本部分與ISO 3036:1975(1987-06確認)章條編號對照
本部分章條編號對應的標準章條編號
0
1
1 2
z 3
3
4 4
5 5
5. 1 5.1
5.1.1 5. 1
5.1.2 5.1.1
5.1.3 5. 1.4
5. 1.4 5.1.2
5.1.5 5.1.5
5.1.6 5. 1.6
5.1.7 5.1.3
5.2 5.2,5.3
5.2.1 5 3
5. 2. 2 5.1.6
5. 2. 3 5.3
5. 2. 4 5.3
5.2.5 5.3
5.4
6 6,7
6. 1 6
6. 2 8
6. 3 7
7 9
8 10
9 11
附錄A
附錄B
附錄
GB/T 2679. 7-2005
附 錄 B
(資 料 性 附 錄 )
本部分與ISO 3036:1975(1987-06確認)的技術性差異及其原因
表B. 1給出了本部分與ISO 3036:19750987-06確認)的技術性差異及其原因
表 B .1 本 部 分 與ISO 3036:1975(1987-06確認)的技術性差異及其原因
本部分章條編號技術性差異原因
1 檢測儀器中增加了電子讀數戳穿強度儀
ISO .3036;1975(1987-06確認)中檢測儀器是
指指針式戳穿強度儀。目前上已經生產出
電子讀數戳穿強度儀,并在國內外實驗室使用
所以在檢測儀器中除了指針式戳穿強度儀以外,
還增加了電子讀數戳穿強度儀。
2
規范性引用文件由原來的標準改為
國家 標 準
相關 的測定人員對國家標準比較熟悉,便于掌
握。事實上,本部分所引用的國家標準也都是修
改采用對應的標準,與標準差別很小。
5.2.3 修改檢查指針摩擦阻力的方法
1. ISO 303621975(1987-06確認)的5.3 中只
是指出指針摩擦阻力的計算方法,但沒有給出指
針摩擦阻力的上限,缺乏可操作性。
2. *行零點調節,再檢查指針摩擦阻力很顯
然更科學、更合理。
5. 2.4. 1 增加檢查擺軸摩擦阻力的方法
ISO 3036;1975(1987-06確認)中沒有這方面
的規定。在檢查擺軸摩擦阻力方面,本部分要比
標準更全面、更嚴格。但由于原國家標準也
有這樣的規定.國內儀器生產廠家和測定人員早
已適應,故本次修訂仍保留該規定。
6. 3 修改試樣數量
ISO 3036.1975(1987-06確認)第9章中規定的
試樣數量較多,工作量較大。原國家標準中試樣
數量是8張,本次修訂對此未進行更改。
8.1 修改以摩擦作用補償試驗結果的內容
本 部分所表達的意思與ISO 3036;1975(1987
06確認)基本一致。但本部分所表達的意思更明
確指出摩擦阻力為防摩擦套環阻力和擺軸摩擦
阻力之和,明確了戳穿強度的計算方法,便于具
體掌握使用。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267989561
加盟熱線: 15267989561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