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化學地球”大科學計劃研討會在河北廊坊舉行。會議總結了“化學地球”大科學計劃啟動兩年來取得的工作進展,交流地球化學基準在資源評價、環境、健康、農業發展中的應用以及相關地學大科學計劃成功實施的經驗,研討地球化學填圖技術指南,并形成了下一步實施建議。研討會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物化探所主辦,教科文組織尺度地球化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承辦。
全國政協、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指出,2016年5月,由聯合教科文組織尺度地球化學研究中心發起的“化學地球”大科學計劃,旨在為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系統性、長期性及性地球化學數據,為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解決方案。為進一步深入推進“化學地球”大科學計劃實施,他倡議:加強發展中國家地球化學填圖技術能力建設,分享中國及發達國家的優秀技術,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地球化學方面的基礎支撐;加強地球化學數據中心平臺建設,提高地球化學數據共享服務和智能化水平,搭建科學界、決策者與社會大眾資源環境地球化學知識的溝通橋梁;加強中心多邊合作機制的建設,加快推進大科學計劃的實施。
“化學地球”大科學計劃具體要做什么?計劃啟動兩年來取得了哪些成果?計劃工作的進展如何?對此,記者專訪了中心主任、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物化探所所長彭軒明。
記者:“化學地球”大科學計劃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彭軒明:該計劃具體實施開展七項工作:建立覆蓋地球化學基準網,獲得地球化學基準點76個化學元素基準數據;建立中國關鍵帶地球化學觀測網,長期觀測化學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巖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的循環;開展地球化學填圖,圈定鈾、金、銅、稀土等礦產資源遠景區;基于地球化學基準值,估算資源總量;監測重金屬、放射性和碳元素環境變化;研究性重大地質事件或污染事件的地球化學響應;建立“化學地球”大數據平臺,實現地球化學大數據共享。
記者:計劃的提出與實施得到哪些國家的積極響應與支持?
彭軒明:“化學地球”大科學計劃的提出得到了科學組織及眾多國家地學調查研究機構的積極響應與支持。計劃發布時,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南非等22個國家的68名科學家代表在倡議書上簽字支持;目前參與或意向參與該計劃的國家達60余個,科學家300余位,初步搭建了“化學地球”大科學計劃合作網絡。兩年來,科研技術人員到合作國家訪問,均受到接待方的高度重視,“化學地球”大科學計劃得到順利推進和實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
記者:“化學地球”大科學計劃取得了哪些成果?
彭軒明:兩年來,中心、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各大區域地質調查中心密切配合,啟動了與俄羅斯、柬埔寨、墨西哥、尼日利亞等國的尺度地球化學填圖合作,繼續與哥倫比亞、老撾、蒙古、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巴布亞新幾內亞、巴西、蘇丹、坦桑尼亞及印度尼西亞開展多尺度地球化學填圖合作。截至目前,新完成地球化學基準填圖490萬平方千米、*二輪地球化學基準觀測網采樣930萬平方千米;完成國家尺度地球化學填圖面積140多萬平方千米。通過雙方地球化學家的共同努力,老撾、蒙古等國家次有了全國性的高質量、多元素、覆蓋全國的地球化學圖件,將為這些國家的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舉辦地球化學填圖方法技術培訓是中心的一項重要職責。依托中心,兩年來已在國內舉辦5次培訓班、13次境外短期培訓班,同時還為我國商務部多個與地學相關的援外培訓班提供了地球化學填圖技術授課服務,近500人次地球化學或地質工作者參加培訓。俄羅斯等國參加培訓的近百人已能獨立承擔地球化學填圖樣品采集工作,相應國家的地球化學填圖技術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為保護地球提供科普知識是中心和實施“化學地球”大科學計劃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實施大科學計劃時,研發建立了基于互聯網的統一地球化學信息化平臺——“化學地球”平臺,實現了針對多尺度海量地球化學數據與圖形的管理,能對不同尺度地球化學圖進行顯示,具有圖形與數據交互查詢、采樣信息查詢等一系列功能,方便各級用戶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為公眾提供科普知識。兩年來,中心先后組織和舉辦了多場科普講座、展覽及實驗室參觀活動,引導公眾關注資源環境問題。中心展室已成為物化探所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兩年來已接待參觀團組80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