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內斯意外發現,將汞冷卻到零下268.95℃時,其電阻突然消失,這種現象被稱為超導電性。然而,零下268.95℃已接近零度(零下273.15℃),必須用昂貴的液氦才能把溫度降到這么低。1986年,IBM實驗室的柏諾茲和繆勒發現高溫超導材料,將臨界溫度大幅提高,使其能在低價的液氮降溫環境下達到“零電阻”。
30年過去了,經過科學家的努力,第二代高溫超導材料已達到市場化應用的“臨界點”。在上海大學等協辦的IEEE會議上,中、美、德、法、日等10多個國家的超導專家共同研討。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工程物理研究所所長本納德介紹,該所與耐克森公司合作,在埃森市建成了德國首條公里級高溫超導電纜商業線,已穩定運行一年多。德國機構評估后認為,超導電力傳輸技術已經成熟。在本納德看來,“上海的高溫超導技術很有競爭力,實現產業化正是時候。而且,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比德國快,基礎設施工程更多,為超導電纜應用提供了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