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環境測試設備領域傳來捷報:高低溫交變濕熱試驗箱量子點溫控技術成功實現量產,標志著我國在環境模擬設備核心技術上打破國外壟斷,邁入國際行列。該技術的落地將為新能源、半導體、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提供更精準的環境測試支撐。

傳統高低溫交變濕熱試驗箱依賴熱電偶測溫與 PID 調節技術,在溫濕度環境下易出現溫度滯后、波動超標的問題,尤其在 - 60℃以下低溫或 150℃以上高溫區間,溫度控制精度往往下降 30% 以上。而量子點溫控技術通過嵌入納米級量子點傳感器陣列,利用量子點發光強度隨溫度變化的特性,實現對箱內環境的實時監測。測試數據顯示,采用該技術的試驗箱溫度控制精度達到 ±0.1℃,濕度控制精度 ±1% RH,較傳統設備提升 3-5 倍,且在 - 80℃至 200℃的超寬范圍內保持穩定性能。 此次量產突破的核心在于量子點材料的國產化與傳感器集成工藝的創新。研發團隊歷經 5 年攻關,成功研發出穩定性達 10000 小時的鎘硒量子點材料,替代了進口材料,成本降低 60%;同時開發出 "量子點 - 光纖 - 芯片" 一體化集成模塊,解決了量子點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的信號衰減難題,使傳感器響應速度提升至 0.1 秒,較傳統熱電偶快 10 倍。

在實際應用中,該技術展現出顯著優勢。在半導體芯片測試中,試驗箱可精準模擬芯片工作時的微環境溫度波動,捕捉到 0.5℃溫差對芯片運算速度的影響;在疫苗穩定性測試中,能嚴格控制 ±0.1℃的溫度偏差,確保疫苗在加速老化試驗中的數據準確性。某新能源電池企業使用該設備后,其電池循環壽命測試數據與實際裝車效果的吻合度從 75% 提升至 92%,大幅縮短了產品研發周期。
據量產企業負責人介紹,首條量子點溫控試驗箱生產線已具備月產 50 臺的能力,產品已交付中科院、華為等 20 家科研機構與企業。按當前產能計算,年內可滿足國內環境測試設備 20% 的市場需求,預計未來 3 年將占據 15% 以上的市場。

業內專家指出,量子點溫控技術的量產不僅提升了我國環境測試設備的國際競爭力,更將推動下游產業的質量升級。通過精準的環境模擬,可幫助企業發現產品潛在缺陷,提升核心部件可靠性,為我國制造業突破 "卡脖子" 技術提供基礎保障。下一步,研發團隊將聚焦量子點材料的無鎘化研發,推動技術向更環保、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