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濰坊魯盛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每天處理300噸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每天處理300噸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培養前的準備工作
(1)各構筑物建成,并經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靜壓試驗證明無滲漏,無下沉位移,后按有關規程驗收合格。
(2)電器、機械、管路等全部設備建成并經單機試車、聯動試車正常。后按有關規程(說明書)驗收合格。
(3)根據日后運行管理需要,有條件的污水處理廠(站)需進行基本的常規化驗測試,如pH、水溫、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導活性污泥的培養過程和日常運行。
(4)基礎數據的調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晝夜變化情況,水質(pH、水溫、COD、BOD5/CODCr、含氮、含磷、有毒物質等)及其變化情況,各種設施和設備的技術參數。有條件的地方好對受納水體(如接納排污的河流等)本底水質調查備案,以便考察若干年后對受納水體的影響提供依據。
(5)根據處理水質狀況備足必需的營養物(碳源、氮源、磷源),以備缺什么補什么。采用接種培菌法還需備足污水性質相似其他污水處理廠(站)的干(或濃縮)污泥作為活性污泥微生物培養用的菌種。
(6)操作人員應熟悉整個系統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況,了解污泥培養的基本過程和控制要求。
(7)人員到位,自培養和馴化后一般應使系統連續運行,不能脫人。
(8)編制必要的化驗和運轉的原始記錄報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從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較規范的組織和管理模式,確保啟動與正式運行的有序進行。
自然培菌:
自然培菌,也稱直接培菌法。它是利用廢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的培養過程。城市污水和一些營養成份較全、毒性小的工業廢水,如食品廠、肉類加工廠廢水,可以考慮這種培養方法,但培養時間相對較長。自然培菌又可分為間歇培菌和連續培菌二種。
(1) 間歇培菌。將曝氣池注滿廢水,進行悶曝(即只曝氣而不進廢水),數天后停止曝氣,靜置沉淀1 h ,然后排出池內約1/5的上層廢水,并注入相同量的新鮮污水。如此反復進行悶曝、靜沉和進水三個過程,但每次的進水量要比上次有所增加,而悶曝時間要比上次縮短。在春秋季節,約二、三周就可初步培養出污泥。當曝氣池混合液污泥濃度達到1克/升左右時,就可連續進水和曝氣。由于培養初期污泥濃度較低,沉淀池內積累的污泥也較少,回流量也要少一些,此后隨著污泥量的增多,回流污泥量也要相應增加。當污泥濃度達到工藝所需的濃度后,即可開始正常運行,按工藝要求進行控制。
每天處理300噸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2) 連續培菌。先將曝氣池進滿廢水,然后停止進水,悶曝半天至一天后可連續進水。連續曝氣,進水量從小到大逐漸增加,連續運行一段時間(與間歇法差不多),就會有活性污泥出現并逐漸增多。曝氣池污泥量達到工藝所需的濃度時,按工藝要求進行控制。
由于自然培菌法是用廢水直接培養活性污泥,其培菌過程也是微生物逐步適應廢水性質并獲得馴化的過程。
生物處理法的分類
1好氧生物處理 2 活性污泥3 普通活性污泥法 3 高濃度活性污泥法 4 接觸穩定法 5氧化溝 6 SBR 7生物膜法 8普通生物濾池 9 生物轉盤10生物接觸氧化法 11厭氧生物處理法 12 厭氧濾器工藝
好氧生物處理: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在有氧氣存在的條件下進行生物代謝以降解有機物,使其穩定、無害化的處理方法。微生物利用水中存在的有機污染物為底物進行好氧代謝,經過一系列的生化反應,逐級釋放能量,終以低能位的無機物穩定下來,達到無害化的要求,以便返回自然環境或進一步處理。污水處理工程中,好氧生物處理法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兩大類。
活性污泥: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為主體的廢水生物處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廢水中連續通入空氣,經一定時間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狀絮凝物。其上棲息著以菌膠團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強的吸附與氧化有機物的能力。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