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惠峰
——金融危機促使環保專業學生大有可為
- 2009年03月24日 09:31 信息來源:
儀表網
瀏覽次數:1591次
點擊一
焦點關注:環保企業如何艱難起步
關鍵思路:創業目標瞄準環保
記者:您是在1992年大學畢業不久,就開始進入環保產業的吧?
白惠峰:是的。我在大學學的是環境工程,對環境保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創業的目標就想選擇環保。環保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涉及的范圍很廣,到底干什么好呢?那時,太原高新技術開發區也是剛剛建設,歡迎各方面的創業者進入。進入高新區,就得選擇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在調研中聽說當時的國家環保局考慮在國內開發污染源在線監測儀器,這是個新東西。當時對這個東西想得很簡單,認為這種儀器再精密也不會超過光學儀器或者航空儀表。我們就從太原光學儀器廠、太原大眾機械廠、太原重型機械廠和山西大學等方面找了一些技術人員,把大家集中在一起進行研究和開發。一經上手,才發現這種儀器很復雜,除了光學、機械等傳統知識之外,還涉及電子、采樣、煙氣分析、環境化學、環境物理、流體力學等新的知識。經過一年的努力,幾乎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有的人離開了,竟然連研究的資料也帶走了。
記者:這對你們一定是個不小的打擊。
白惠峰:是啊。人心不穩應該是我們遇到的個較大的困難。不久,又遇到了第二個較大的困難,這就是缺乏后續資金。公司成立之初,為了保證公司正常運行和研究順利開展,我們選擇了一個成熟的產品進行經營,后來市場發生很大變化,產品滯銷,沒有了收入。為了省錢,開始壓縮所有的開支。
點擊二
焦點關注:技術研發對環保產業的意義
關鍵思路:以技術打開市場環境政策是后盾
記者:您創業初期,正值我國環境保護的管理工作向科學管理轉變的時期,你們的產品能不能及時滿足這種需要?
白惠峰:技術開發確實是關鍵。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步后,在10多年的實踐中發現,相當多的污染問題是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只要加強管理,既可以解決一大批老污染,又能防治很多新污染。但是,僅僅依靠人為的行政管理難以做到監管到位,需要引入科學管理手段,主要方法就是對污染源實行在線監控。原國家環保局污染控制司司長王漢臣提出開發在線監測儀產品時,這方面的知識在我國還是個空白,在山西幾乎找不到任何可以參考的資料,就連咨詢都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更不用說看到一個完整的樣機了。我們的研究遲遲沒有突破。我們到底怎么做才好呢?公司對人員做了調整,我挑起了技術開發的重任。
這對我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我對以往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改革,精簡了公司內部的研發隊伍,向社會打開合作的大門,實施社會化協作。為了找到為理想的合作者和為合理的研發路線,我一面在太原擴大聯系范圍,把觸角伸到了更多的高等院校;一面向北京擴展,到國家專利局、高等院校、國家圖書館查資料,到中國科學院等科研單位找專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幾乎每周兩次在太原和北京之間往返。我們在新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研究路線;在更高的起點上,重新揚帆續航。又經過兩年努力,我們終于解決了在線監測的技術問題。
記者:這項技術的難點到底在哪里呢?
白惠峰:我們那時主要研究的污染源是鍋爐煙氣。煙氣是快速流動的氣體,其中含有粉塵、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質,監測儀必須能準確并分別測出它們的即時濃度、累積數量;還要在煙道這種嚴重污染的地方,確保監測儀器正常運行和數據準確,確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那時計算機還沒有普及,實驗中那些瞬時的、累積的、分類的數據,數以萬計,這些數據靠人工記錄和整理,并從中找到規律,這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記者:一般說來,如果技術研究需要1元錢,轉化產品則需要10元錢,開發市場更需要100元錢。你們當時是如何在缺少資金的情況下把技術轉化為產品的?
白惠峰:技術轉化,一直是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難點,除了需要更多資金的支持外,還會遇到比技術研發更為具體更為復雜的實際問題。很多從事研究工作的人,對此都十分清楚。因此,當初國內僅有的幾個其他研究者,這時已經全部退出了這場看不到結局的角逐,只有我們還堅守著這個陣地。孤軍奮戰,在心底有一種悲壯的凄涼。許多實際問題也在困惑著我們。比如,在技術研發的關鍵時期,主要承擔單板機研發的工程師病了。單板機是整個儀器能不能實現自動控制的關鍵。我不斷到醫院看望他、安慰他靜心養病,表面上看似很平靜,其實心里真是很著急。他很理解我的心情,要求女兒女婿一起幫助我。不知道克服了多少困難,記不清經過了多少次試驗和改進,直到第5年才造出了我國臺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在線監測儀。
記者:從產品研制到應用階段,又經歷了哪些考驗?
白惠峰: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市場開拓,這是我們開發在線監測儀經歷的3個重要階段。從本質上講,在污染源上安裝在線監測儀,是為了改進政府的環境管理工作,把人為的行政管理改為儀器監測的科學管理。然而,監測儀卻要安裝在企業的污染源或排放口上。給企業安裝在線監測儀器,就像給企業派駐了一個24小時堅守崗位的“電子警察”。既要花錢買監測儀,又要讓政府按監測結果考核自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這都讓企業難以接受。早在現場試驗時,有的企業負責人聽說這個監測儀是用來管理企業的,當即表示配合試驗可以,將來絕不安裝這個東西。如果企業都拒絕安裝,開發的產品就沒有市場。就在我們為市場苦惱時,1996年國務院做出《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要求所有企業必須在2000年實現“雙達標”:污染物的排放濃度和總量都要達標。這個決定給我們帶來了重大的機遇。
我們在完成了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市場開拓之后,不斷對在線監測儀進行創新,開發了Ⅱ型和Ⅲ型產品,現在正在開發更為先進的Ⅳ型產品。根據環境管理的需要,我們開發了在線監測儀的控制系統,在山西省太原市首先建立了當時全國大的在線監測控制系統,并且被原國家環保總局確定為環保實用技術示范工程,向全國推廣。我們還在全國較早獲得了環保設施運營資質。在太原高新技術開發區,我們創建了山西省環保產業園,為環保產品的孵化提供基本條件,也成為全國青年科技創新示范基地。
經過16年的發展,我們公司已經由單一開發在線監測儀,發展成包括在線監控、設施運營、污染治理、工程承包等業務在內的環保產業集團。
點擊三
焦點關注:創業成功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關鍵思路:有激情、肯堅持、能吃苦、講誠信、善創新
記者: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國家加強環境管理也給你們的產品提供了發揮作用的機會,為此,你們做了哪些準備?
白惠峰:我們不是一般地準備,而是苦苦地準備了五六年。在環保部門的支持下,我們走進一家家企業,對產品進行宣傳、解釋和免費試用。隨著落實國務院“決定”的力度不斷加大,我們迎來了公司發展的黃金時期。1997年和1998年,批量產品推出去了,我們終于打了翻身仗,經濟上也擺脫了入不敷出的困境。在國家明確要求重點污染源必須安裝在線監測儀時,我們搶得先機,站住了腳跟;在外國產品蜂擁而入紛紛搶占國內市場的情況下,2003年在全國企業安裝的在線監測儀總數中,我們公司所占的比例達到40%。
走過這段創業的歷程,我體會到創業必須有激情、有目標、能堅持、能吃苦、講誠信;為了達到預定的目標,還要善于調整自己的創新策略和工作方法。
記者:十多年前,您是一名創業者,如今您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您對今天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有哪些建議?
白惠峰:激情是年輕人的重要特點,也是他們大的優勢。如果都像年長者那樣沉穩、老練,就失去了年輕人的闖勁和活力。年輕人缺乏的是經驗,學習可以學到知識和技能,卻學不到經驗,經驗只能在工作、生活中積累。創業是人生的一部分,為人處世,要講究誠信,有誠信才有朋友,才有機會。積累人生的經驗,也是大學生創業的必要性之一。
創業是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上大學是未來適應社會的一個較高起點,但是,在大學學到的只是知識或技能,與工作的實踐還有很大的距離;實踐不像想像的那樣浪漫和理想,常常是冷酷甚至是殘酷的。人生的閱歷和經驗,就是在這種實踐的磨礪中積累的。因此,我認為創業需要再學習。
成功的創業需要兩方面的條件,一是主觀的,二是客觀的。主觀的就是自己的知識、技能是否具備創業的能力,對創業有沒有強烈的愿望和積極的態度,面對挫折和失敗,是否具有心理承受力;客觀的方面,比如有沒有一定的資金、有沒有適合的創業環境、有沒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創業朋友、有沒有必要的經驗等。也就是說,創業不能是盲目的,即使不做詳細的創業規劃,也需要對主客觀條件進行一些必要的分析,選擇好自己的突破點或切入點。不要認為只有做買賣、辦公司才是創業,創業的視野要寬一些,服務也是很好的創業點;市場和社會需要都非常廣泛,需要細分,在細分中就能找到契機。從這一點看,創業就是要創造和滿足社會的不同需求。
點擊四
焦點關注:為什么提倡大學生創業
關鍵思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
記者:今年,我國有700多萬大學生需要就業,就業總人數達到2400萬人,這是巨大的就業人群。特別是美國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打擊,我國一批外向型企業倒閉,相當多的企業大幅壓縮生產,這種形勢使得就業的形勢受到多重壓迫。您對國家大力提倡大學生創業怎么看?
白惠峰:大學生是一個知識群體。國家倡導大學生創業,我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看待:首先,我國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大學生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應當承擔起這個歷史責任。其次,大學生是一支思想活躍、精力旺盛、激情四溢的隊伍,處于富于理想甚至幻想的年齡段,創業可以滿足他們十分強烈的創造奇跡、實現人生價值的欲望。第三,我國確實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創業不僅可以減輕就業的壓力,還可以為社會增加新的就業機會。第四,國家倡導創業,還向社會傳遞了一種大學生應該自強自立的理念和導向。
點擊五
焦點關注:環保專業學生的出路
關鍵思路:環保產業是把個人知識、理想與國家需要密切結合的好行業之一
記者:這些年,環保越來越熱,上大學選擇環保專業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作為一家環保企業的當家人,您對這些學生的就業形勢怎么看?
白惠峰:隨著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各大高校環保專業的設置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山西省幾所綜合性大學都設有環保專業和環保學院,我就是太原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博士。原來主要圍繞污染治理,學習環境化學、環境物理學、環境毒理學、環境工程等,現在已擴展到環境管理、環境哲學、環境經濟學、生態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方面,環保人才的概念也相應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環保專業的大學生中,很多人把進入政府機關特別是環保部門,作為目標;其次,是到環保部門管理的事業單位。只有這些單位去不了,才選擇大企業,實在沒辦法了,才到各種民辦公司。我認為,大學生到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業,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
我畢業時,被分配到一家國有企業,一年后,感到那里并不適合我,就毅然辭職開始了創業。正是在這個民營企業里,我的知識有了用武之地,我的能力得到了體現,我也取得了以前不敢奢望的成就。環保產業是把個人知識、理想與國家需要密切結合的好的行業之一。
點擊六
焦點關注:金融危機對環保專業學生創業的影響
關鍵思路:挑戰和機遇并存環保專業學生大有可為
記者:我注意到金融危機發生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去年10月發起了推動世界各國向綠色經濟模式轉變的倡議。環境署表示,20世紀的經濟模式在減少貧困人口和破壞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缺陷,正走向盡頭。將全球投資從買空賣空的投機交易轉向“綠色增長”,不僅可以阻止人類災難的到來,還可以挽救全球金融系統。您對這種說法怎么理解?
白惠峰:金融危機是對美國式高消費進行的懲罰,也是對全世界的一個警告,必須轉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方式、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全球與環保有關的產品和服務市值已經達到1.3萬億美元,在12年內有望翻番,適應全球日益增長的環保需要,將其變成經濟增長、創造工作機會、減少貧困的驅動力,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機遇。美國已有近1/3的企業開始從事與環境和新能源產品相關的業務。
我國正以4萬億元資金拉動內需。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情況下進行這樣大的投入,肯定要以環保優化經濟發展,這種趨勢必然對環保有更強烈、更迫切的需求。從宏觀的政策研究、規劃制定、方案選擇,到具體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循環經濟實施,以及對外貿易、國際合作等,都需要環保專業大學生的參與。
點擊七
焦點關注:環保專業大學生的就業方向
關鍵思路:要敢于創業
記者:據我所知,國內環保專業的學生就業難的情況比較普遍。如果是有環保專業背景的大學生,您認為有哪些創業優勢?
白惠峰:我們山西省正在實施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這3個發展的核心,就是符合科學發展觀、體現環保理念的綠色發展。在極為廣泛的理論研究、技術開發、環境監測、污染治理、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宣傳、環境教育、產業物流、市場開拓、對外交流、國際合作、生態建設、氣候變化、自然資本、社區環保、設施運營、企業管理、環保創意產品、環保社團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創業空間、很多的創業機會。在這里,要把創業的激情與冷靜的選擇結合起來,既不要被紛繁復雜的需求搞得心慌意亂,也不要過于急功近利,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創業條件,在自己可能成功的地方實施突破。
在金融危機、經濟蕭條的背景下創業,大的好處是創業的成本大幅降低,創業的門檻很低,不論是啟動資金、運營成本、機會成本都比較低。就像股市一樣,在高位入市,競爭激烈,收益往往比較小;在低位入市,風險大一些,競爭緩和,但是,收益一般都比較大一些。如果不行動,只是等待經濟復蘇,就可能坐失良機。
30歲以前不要怕,40歲以后不后悔。這是我的體會,也是我創業的收獲。
環保產業是一個發展很快的行業。據山西省環保產業協會秘書長王晉峰估計,2004年全省從事環保產業的企業大約有400家,這幾年增加到數千家。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急需大學生等各類人才積極參與。
從我們的產品滿足國家環境管理需要的實踐中,我深深感到,當代大學生處在我國近百年來好的時期。環保產業的發展也說明了這一點。政通人和,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際地位提高,國家制定了很多支持創業的優惠條件,都為大學生創業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只要把自己的理想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進步、經濟的振興緊密結合起來,就一定能在創業中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理想,無愧于時代,也無愧于大學生的身份。同時,我希望在校的大學生努力學習,抓緊時間,把自己的知識學得扎實,把自己的基礎夯得更堅實,將來不論擇業、就業、創業,才可能得到成功的回報。當然,我們也將擴大公司的容量,為更多的大學生提供創業的平臺和就業的崗位。
創業是人生的歷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要虛度時光;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輕易放棄;丟掉幻想,腳踏實地,敢于堅持,能耐寂寞,就會走向成功。創業是社會的需要,通過創業為社會做出貢獻,是當代大學生應當承擔的歷史使命。
白惠峰如是說
上世紀80年代起,國內煙氣在線監測儀器的市場就一直被國外產品壟斷,直到1993年,國內才有包括中綠在內的6家單位進行產品研發。但是,除了中綠外,其他都半途而廢,沒有繼續搞成果的轉化和市場推廣。經過4年時間,我們公司研制成功臺國產率很高的煙氣在線監測儀,在專家鑒定后大批量投入生產。1997年,太原市環保局主持在一些重點排污企業試安裝了一批,之后,產品迅速被市場認可,取代國外進口產品,占據了市場主導地位。為了實現成果的轉化,4年多時間里,公司投入了200多萬元,直到產品進入市場前,企業一直都在負債經營。
山西省環保產業大約有3000家企業,但大多數規模較小,產品技術含量低。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企業寥若晨星,更缺乏在行業內具有輻射能力和吸引力的企業集團。在大氣和水污染治理中,山西省還沒有一家可以擔負起大型火電機組煙氣脫硫脫硝治理的環保企業;在水污染治理上,也是外省的企業占據著主導地位。全省環境污染治理90%的市場份額被外省企業占有,山西省環保產業只占有10%的很小比重。作為環境治理任務重、市場大的省份,這是一種令人尷尬的局面。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我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建設生態文明,必然需要環保產業大發展。山西省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這就是發展環保產業的優勢和市場。我們必須把這種“污染優勢”切實變成環保產業優勢,才能徹底改變山西省的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和環境面貌,真正使山西走上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文明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各級政府應更加重視支持和培育環保產業,在發展政策、項目安排、競爭機會等方面創造條件并給予支持。在同等條件下,積極支持和培育環保企業發展,著力培育一批基礎好、已有一定規模、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企業,形成環保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核心力量,增強環保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環保更需要全球化。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積極參與國家及省區間的環保產業交流與合作,學習外面的先進經驗,為環境科技拓展發展的空間。繼續組織環保產業有關人員,赴國外考察先進的環保產業技術、裝備,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開闊視野,提高環保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儀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表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儀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④合作、投稿、轉載授權等相關事宜,請聯系本網。聯系電話:0571-87759945,QQ:1103027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