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細長的、由特殊材料制成的測井儀,深入到地下幾千米探測,發回一系列數字信息。一口井有沒有油、有多少油、在哪個層位有油,離不開這只“眼睛”。江漢油田測井儀修技師龍景慶,就是這珍貴“眼睛”的守護者。
5日,記者來到江漢油田,了解這位測井儀修專家26年來從普通工人到“中華技能大師”的變身歷程。
1986年,“油二代”龍景慶從油田技校畢業,次儀修時,一個簡單的故障,他折騰到凌晨5點才排除。龍景慶暗自發誓:要提高技術水平!他連續3個月每晚跟著電視學習《數字電路講座》,并錄制下來反復觀看,甚至在新婚蜜月也沒漏掉一課。僅那段日子,龍景慶就收集整理了80張光盤的儀修學習資料。
他對新引進的成像測井系統中有問題的23種45支井下探測儀拆裝、調試和維護全程拍照,還將井下信號的波形圖截屏存儲。一年多時間,他儲存了2300多張對應于各種狀態的截屏圖片資料。同時,還廣泛收集測井領域新技術視頻、多媒體課件,影印了國內外廠家上門服務的技術圖紙,逐步建成江漢油田唯一的測井儀修電子資料庫。
過去,測井是單測,一個儀器下到井里測一項內容。龍景慶反復進行儀器配對改造、模擬測試,終使不同廠家的國產儀器實現了“一次多測”數字組合測井。并成功實施了雙側向儀器改造,使一次成功率大幅提高。
經過多年鉆研,龍景慶練就了測井儀修的過硬本領,創4項技術絕活、20多項科研成果和技術革新,他本人也由一名操作工人成長為中華技能大師。近年來,他參與和主持完成的“復雜裸眼井中測井儀防阻解卡研究”、“HH2530測井儀器推廣應用”、“自然伽馬測井儀曲線質量改進”、“數控測井系統電極板改造”等一系列項目先后獲得技術革新獎勵,運用于生產,使每口井測井施工時間縮短,一個測井隊一年可以多測30口井。
參加工作26年,龍景慶主動要求在野外小隊工作就有11年。如今,公司新入職大學生越來越多。龍景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義務承擔起為新來大學生講課的工作。
去年12月7日,“龍景慶技能大師工作室”作為我國首批50個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掛牌成立,也是我省唯一的技能大師工作室。龍景慶帶領他的團隊,做好“傳幫帶”,以工作室為平臺,培訓培養了中央企業技術能手阮華榮等一大批技術尖子。
目前,該工作室成員共申請了5項國家發明專利,在國內外公開刊物和中文學術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先后取得87項技能創新成果,累計解決生產難題、攻克技術難關150多個,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