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瘦的臉,不怎么光鮮的頭發,和一副方框眼鏡后面透著犀利的眼神。這就是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給人的印象。
可他擁有極為響亮的聲譽。在大陸,他被稱為“山寨機之父”;然而在中國臺灣,他卻被譽為“IC設計之父”。10年間,他曾帶領聯發科兩次打敗華碩登上“中國臺灣股王”之位。
《中國企業家》:很多人對聯發科的印象就是“山寨機”,這對您是一個困擾嗎?
蔡明介:還好,被人了解太多也不一定是好事(笑)。其實我們一直在努力和媒體、政府進行溝通。聯發科在大陸手機市場份額很大,聯發科通過提供手機方案在經濟方面做出的貢獻那么大,怎么就被山寨機一筆帶過?當然一些山寨機存在的問題還是要靠法規。
現在山寨機在市場占的份額還是比較大。網絡上有一句話很好,叫今日山寨,明日主流。所以還是要自我提升,具備長期的競爭力。有些人覺得這是市場不好做了,轉去做所謂的山寨本、山寨相機。我的看法是,手機產業的市場足夠大,但這種商業模式可以被移植到山寨本或者相機嗎?還是要策略一點。
《中國企業家》:以聯發科的成長經驗,您對于大陸的IC設計公司有什么建議?
蔡明介:大陸大的優勢肯定是市場。但從產業發展看,這個產業發展了將近40年,已經非常成熟,競爭也會更激烈。中國臺灣地區發展半導體產業相對要早許多,即使犯錯誤交了學費,也可以馬上趁著水漲船高賺錢。而現在產業成熟后,交了學費也不一定有機會。這就要求選擇的度要更高,后來者要把握產品技術開發的困難度以及執行力,把產品做好才有機會追趕。
聯發科成長過程犯過錯,但其實也是運氣不錯。我覺得做企業本質的還是對市場和終端消費者的把握。確定投入和產品出來之前,要不斷去驗證之前的假設是否正確,如果發現不對,該砍要立刻砍。我在聯電十幾年大的感悟就是能賣出去的才是產品,賣不出只能是Device(器件)。
我在大陸已經20年,我覺得大陸許多企業不成功的原因在于積累太少,很多人的大腦還是不夠開放,這就要求中國政府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通過像中國臺灣的工研院一樣半公半私的機構培養人才,然后通過基金的形式鼓勵這些人去創辦企業,這些人變成企業家對社會是有益的。大陸在這方面投入還不夠,可以更積極的引導。
《中國企業家》:聯發科已經有了兩起海外并購,這一年的整合有什么感觸?
蔡明介:我覺得管理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是什么,而且每天都會遇到。當然重要的是學習能力。我會請一些有經驗的人來培訓,比如飛利浦的羅益強。引入像孫振耀、廖慶豐這些人才,他們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很好的國際化視野和全球化經驗。如果現在有合適的機會并購也不錯,但是科技公司一定要注意公司文化和做事方式的融合,腳步不要太快,不能想當然,真正執行起來就會發現很多沒想到的問題。
《中國企業家》:聯發科是如何準備過冬的?
蔡明介:經濟危機對我們也是很大挑戰。
當然擴張或收緊都是通常的選擇。科技公司和制造企業不同,所以我認為是要有差異化的策略,有選擇的擴張和有選擇的緊縮。我們不會輕易裁員。就公司幾條產品線而言,無線通信的機會還是很多,而比較成熟的像IT或者數碼消費性,人員可能要發生轉移。
《中國企業家》:您的商業偶像是誰?
蔡明介:王永慶。他是真正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