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東菱:帶著夢想去“振動”
——蘇州東菱振動試驗儀器有限公司總裁王孝忠
- 2012年11月26日 13:34 信息來源:
中國經濟網
瀏覽次數:14689次
正是依靠創新,東菱告別了初80平方米的簡陋工棚,建起了今天占地50畝、廠房面積達20400平方米的東菱科技園,成為集研發、制造、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全球知名力學環境與可靠性試驗設備專業制造商和測試服務商。
正是依靠創新,東菱造的振動臺不僅積極助力國內航空航天等重點工程,產品還遠銷美國、德國、法國、英國、韓國、日本等36個國家及地區,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了15%。創辦之初喊出的“打敗西方菱”的誓言正在一步步兌現。
“東菱的背景是一張白紙,我們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堅守、堅持、堅定。東菱的精神可以概括為16個字:"是中國人、樹中國魂、做中國事、強中國芯"。這個"芯",就是要實業報國、科技救國。”王孝忠說,“現在,每年銷售收入2億元的10%都用作研發投入。我們將繼續堅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以國家需要為動力,向著更高的科技高峰攀登,做"中國振動的驕傲,科技創新的沃土",打造更為響亮的民族品牌。”
攀登的奧秘
71歲的總設計師江運泰,是記者到東菱采訪印象深的人。他說,“我退休后加盟東菱,只用了10年,就把振動臺從5噸干到了50噸。我非常高興,能夠在世界振動行業的歷史上留下了屬于我們的里程碑。朋友給我寫過一副對聯,"離退不是終點站,勇創人生第二春"。在東菱,我做到了”。
壯志得酬的江運泰面色紅潤,充滿了發自內心的喜悅。像江運泰這樣在東菱得以施展抱負的人還有很多。39歲的財務總監陳亞森之所以到東菱來,就是想要實現在別處實現不了的理想。“在東菱,大家是在做實事。50噸的振動臺研發資金全部是自籌的,如果干坐在那兒,等著國家立項撥款,研發的時機就錯過了。”
為什么東菱這個舞臺會如此吸引人?
體制,還是體制。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東菱充分發揮了靈活的體制優勢,努力破除影響創新的機制障礙。在這里,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將產學研緊密結合起來,直接面向市場需求,摒棄了行政因素的過多干擾,給予創新人才足夠的尊重和自由的發揮空間。
東菱總工程師陳俊,是國內臺數字式開關型功率放大器的研制者和核心技術掌握者。他從一家國有大廠到東菱后,相繼研制出輸出功率為160、240、300、480、700千瓦的數字功率放大器,技術水平于國內。陳俊告訴記者,是東菱直接與市場接軌的靈活機制,激發了他的創新活力。在以前的單位,新產品開發要廠里層層審批,等批下來已過了一年,早就喪失了商機。而在東菱,用戶需要的產品從訂貨到交付使用不超過3個月。
總裁王孝忠有一番話說得好,“振動行業是個冷門,資源相對貧乏,人才。東菱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功,就是為每一顆優良種子找到了適合生長的土壤。這也是東菱的核心競爭力”。
正是因為有著求賢若渴、知人善用的人才觀,正是因為有著靈活自主的體制優勢,東菱打動了多名國內專家加盟,并相繼引進了一批留美博士等高學歷海歸人才,組建了一支能啃“硬骨頭”的研發團隊。如今的東菱,300人的公司員工中有100人搞研發,真正實現了企業參與科研、科研融入企業,將產學研緊密結合,促進了科研實力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聚集了人才,更要培養人才,為未來積攢能量。東菱公司與西北工業大學、同濟大學等國內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廣泛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目前在公司提供的平臺上拿到大專、本科或碩士研究生文憑的員工占到總人數的八分之一。
正是因為體制機制創新極大地釋放了人才能量,東菱才能夠從8個人8萬元起步,不僅“振”開國外封鎖線,改寫世界振動行業的市場格局,而且驕傲登頂國際領先水平。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儀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表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儀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④合作、投稿、轉載授權等相關事宜,請聯系本網。聯系電話:0571-87759945,QQ:1103027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