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 導讀:2021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糧食產量繼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也將為以中國糧守牢中國人的飯碗夯實基礎。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糧食產業發展思路下,近來各地陸續開展秋糧收購工作,先進儲糧科技“大展身手”。
“手有余糧,心里不慌”,糧食安全關切人們基礎性的吃飯問題,也與社會發展、國家穩定緊密相連。隨著我國秋糧收獲進入尾聲,2021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糧食產量繼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也將為以中國糧守牢中國人的飯碗夯實基礎。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糧食產業發展思路下,近來各地陸續開展秋糧收購工作,先進儲糧科技“大展身手”。
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需求量相對較大且持續保有,從過去的“吃不飽”向如今吃得飽、吃得好的邁步之間,既是多代農業專家在糧食生產上兢兢業業探索研究取得的成果,也是國家發展、社會經濟不斷前進的重要表現。隨著在我國糧食產量連年來穩產穩收的基礎上,今年夏糧、秋糧種植與收獲工作有序開展,新一年的糧食產量、質量預計仍穩中有進。
在糧食豐收的喜悅之下,早前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也專門下分關于進一步做好秋糧收購為農服務工作的緊急通知,明確各地各有關單位要積極做好糧食烘干收儲、持續優化為農服務、維護良好市場秩序等,保障農民“種糧賣得出”、糧食生產不受到陰雨天氣等外部因素的影響、糧食市場平穩運行。在此基礎上,近段時間黑龍江、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秋糧收購相繼開展。據悉,截止到11月9號,我國糧食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已完300億斤左右中晚秈稻的收購,以最低收購價收購的糧食達1.4億斤,糧食生產、儲備、供給有保障。
當然,糧食豐收不僅僅要看眼前的數據,收獲后的生產加工、儲藏等環節同樣至關重要。例如在過去以家庭儲糧為主的模式下,若儲存、管理方式不當,糧食發霉、變質、生蟲等情況十分常見,從而導致糧食實際產量減少、糧食品質下降。針對這一問題,“十三五”以來我國堅持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其中藏糧于技主要是著力通過解決在儲糧環節的卡脖子技術,以科技賦能促進糧食產能、質量雙提升。中儲糧等國有糧食企業作為糧食收購工作的重要主體,儲糧科技的發展值得關注。
近日,中儲糧依托綠色、高效、安全、節能的儲糧體系,在六省份啟動1166個收購庫點開展中晚稻最低收購價收購工作,據央視網消息,截止11月8日該企業已完成21萬噸稻谷的收購。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近年來中儲糧加大在儲糧技術上的探索應用,其下屬的各地高大平房倉、淺圓倉和立筒倉幾類糧食倉儲設施內部早已煥然一新。
例如在浙江,集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于一體的“四合一”儲糧技術早已在中儲糧糧倉落地,環境自動檢測、機械高效作業下,對糧食儲藏時的溫度、濕度、氣體等影響因素的調節能力不斷提升。伴隨著技術不斷延伸,在搭建起自動化的糧食設備設施,與應用遠程視頻
監控系統、
傳感器、物聯網等新技術手段,以及氣調儲糧技術、內環流控溫技術、空調控溫技術的加持下,糧食從入庫到科學儲藏的智能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
近年來,盡管我國糧食產量總體保持增長,但實際來看糧食在田間地頭的增長已經相對較難,此時以儲糧環節為落腳點,減少糧食產后損耗從另一層面上看就是實現糧食產能增加。而“藏糧于技”本身離不開技術的支撐,這仍需要我國科技人員繼續深入探索研究,并推動新技術與現實問題的結合,確保糧食儲藏工作健康可持續的進行下去。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