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產業】近日,一篇名為《開發商竟稱“考古跟遷墳一個樣” 河南百余座漢墓遭破壞調查》的文章引發網友廣泛關注。據悉,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在相關部門的縱容之下,河南汝州市將一綜合性文化廣場項目“貍貓換太子”,變成了房地產開發項目。更令人扼腕的是,施工方將具有重大文物價值的漢墓葬夷為平地。
(圖為古墓發掘現場和工地施工場面)
想到儀表小編前幾天還寫了《儀表“進軍”神秘考古界 嚴謹帥氣當合格“保鏢”》的文章,今天看到這篇新聞,心情倍感復雜,更不敢去揣測那些奔赴一線、披星戴月的考古工作者的心情。別的行業不說,單就儀表行業近幾年來針對考古工作而研發投產的儀表產品而言,我們耗費巨大財力精力去保護的文化遺產,在某些人眼里,也只不過是“遷墳”。
(圖為網友評論)
那么文物保護是否真就與城鎮建設相沖突?社會進步又是否真的容不下一座古墓呢?
早在2014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就提出:提高城鎮建設水平,“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句“記得住鄉愁”著實生動貼切。在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的是千篇一律的城鎮,模板化的高樓和毫無文化底蘊、蒼白的“新”。南方沒有小橋流水的詩意,是鋪天蓋地寫字樓;北方沒有豪放粗獷的隨意,是鋪天蓋地寫字樓……
因此,這里的城鎮化建設融入“鄉愁”顯得無比可貴。城市發展固然重要,但保留古物,讓城市有積淀,有底蘊,有“鄉愁”才是真正意義的“家”。
除了在城鎮化建設中融入“鄉愁”,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呼聲日上,國家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2016年6月成功通過的《文物知識分析與設計素材再造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3項課題,就已經彰顯出我國在文物保護方面的決心。
這個自2013年開始到2015年結束、歷時三年、耗資近兩千萬的項目中,也不乏有儀器儀表的身影。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網絡與媒體實驗室自主研制的高精度結構光三維掃描儀、古代壁畫高保真自動采集系統、航模攝影大場景三維重建系統;天津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信息技術實驗室的古建筑測繪和數字化、古代壁畫病害監測、中國木板年畫等民間美術文化遺產信息化保護與展示等,如此耗費心力研發儀表,不過是為了保護我國文化“根基”。
城鎮建設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文物保護是為了銘記歷史,追本溯源,然后更好的生活。所以,城鎮建設與文物保護并不沖突,社會進步容不下一座古墓的想法更是可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逐利的本性,古人向來看得透徹。“蠅營狗茍,驅去復返”,逐利無可厚非,但為了蠅頭小利,舍棄“根基”,實在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