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會議報道】11月13日上午,第二屆全國海洋技術學術會議水下觀測分會在浙江舟山海際酒店如期舉行。會議就水下觀測技術進行了交流探討。
企業代表中天科技集團的郭朝陽博士介紹了中天自主研發的海底光電復合纜、海纜接頭盒、波浪能用動態纜等產品,與國內外同行比較,已是行業的。然后展示了其海底光電復合纜等產品在東海海底觀測系統小衢山觀測站、863計劃“海底長期觀察網絡試驗節點關鍵技術”、三亞海底觀測示范網、浙江大學摘箬山島海底觀測網等項目上的示范應用。可以說通過多年的研究,中天集團已從海底光電復合纜單一產品走向能夠提供海底光電傳輸系統整體解決方案的發展道路。
中國海洋大學陳朝暉副教授先科普了大洋西邊界流、小尺度混合流及深海大洋如何調制變暖。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要加強對西邊界流長期和系統觀測,發展小尺度物理海洋過程觀測技術,拓展至2000m以下的深海觀測,并提出在海洋科學問題上的研究需要更加有力的觀測方法和技術。
海洋二所的周建平副研究員介紹了海中脊地球物理特征,形象地將其形容為年輕好動的新生嬰兒,并介紹了所屬研究所的相關研究工作及科考實驗。后結合海底觀測網平臺,以MERMAID計劃為例,該計劃只能解決一、二級活動的大尺度問題,而對于三級的熱液活動問題卻束手無策。這是能源、通訊、維護、數據傳輸與共享上的技術難題,相信這也是海底觀測網未來發展著重研究的方向。
來自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的李彥副主任從天津港“8.12”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出發,提出傳統水質檢測對突發性水質風險的預警響應度低等缺點,對海底觀測網業務化示范項目PLUME建設進展進行了匯報。其未來目標是能對目標海域水質的全程監控,對突發性水質風險的準確預警。后列出了在項目過程中的一些難題,并向與會人員發出合作的邀請。
楊燦軍教授介紹了浙江大學海底試驗系統的研究進展,完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海底觀測網絡能量與信息傳輸、接駁與監控的核心技術裝備及相關技術標準,能夠為我國南海、東海等海域海底觀測網絡建設提供具有先進水平的關鍵技術支撐。
徐敬副教授對浙江大學ZERO觀測系統中岸基站、主干纜、接駁盒、SIIM等各個模塊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并以對ZERO對海底實時觀測的數據分析為例闡述了科學與技術的融合,技術與科學相輔相成,創新技術的產生,將會產生新的科學發現、創新成果。
會上,六位匯報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討論了水下觀測面臨的重要問題,已取得的經驗成果和未來發展趨勢。海底試驗系統是一個實時在線連續觀測系統,具有其他觀測方式沒有的優勢、是未來海洋觀測技術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未來能夠建設完善好這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