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游客在新疆吐魯番火焰山景區游覽,巨型“金箍棒”造型
溫度計顯示地表溫度為76℃。據當地氣象臺預報,新疆吐魯番城區當日高氣溫達44℃,創今年入夏以來的高溫,火焰山景區地表溫度高達76℃。
“天氣太熱啦,我們這里午休時間都很長,上午1點下班,下午4點半才上班。”市民馬丹說。
7月14日吐魯番高溫44.8℃,刷新前一天44.7℃的紀錄,創下今年夏天高溫。大街上很少有人走動,偶爾的行人也是步履匆匆。
火焰山游客體驗“熱辣” 雖然是工作日,還是有不少游客來到火焰山景區體驗這個城市的“熱辣”。從四川趕來的楊佳一家人,下車后被撲面而來的熱浪包圍后,大呼了一聲“爽!”
“在我們那里都是悶熱,這么爽快的熱法還是次感受。”楊佳打濕了件衣服套在身上,往景區內走,不到10分鐘時間,衣服已經干了。
“都快熱熟了,形象什么的都無所謂啦。”來自北京的王成脫掉了被汗浸濕的上衣,光著膀子說:“朋友都說我曬不黑,我就證明給他們看看。”
景區內的男游客有不少都熱得光著膀子走動,而女游客則是防曬衣、長褲、帽子、口罩、墨鏡樣樣俱全,再加個披肩。
“還說光腳丫子、吊帶長裙呢,穿著鞋都燙腳。”游客王妮妮走起路來一顛一顛的,她說自己失算了,看著景區內測地表溫度的金箍棒已經躥到76℃,就對自己薄薄的鞋底子表示無奈。
水火兩重天
據了解,火焰山景區6月26日曾遭受過一場持續近11小時的強降雨襲擊。這場40年不遇的洪災帶來的洪水沖進景區,造成位于景區地勢較低的講解室、醫療室、
配電室、旅游紀念品商店以及地宮內地基、照明設施等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直接經濟損失近百萬元。
延伸閱讀: 火焰山是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坡前山帶短小的褶皺,形成于喜馬拉雅山運動期間。山脈的雛形形成于距今1.4億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距今1.41億年前,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歲月,跨越了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幾個地質年代。古書稱之為“赤石山”,維吾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由紅色砂巖構成,東起鄯善縣蘭干流沙河,西至吐魯番桃兒溝,形成一條赤色巨龍,東西走向,橫臥于吐魯番盆地中,全長98公里,南北寬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高峰在鄯善縣吐峪溝附近,海拔831.7米。
盛夏,在灼熱陽光照射下,紅色山巖熱浪滾滾,絳紅色煙云蒸騰繚繞,熱氣流不斷上升,紅色砂巖熠熠發光,恰似團團烈焰在燃燒,故名火焰山。這里是中國炎熱的區域,夏季氣溫高達攝氏四十七度,據說山頂氣溫可達攝氏八十度。
2004年10月1日,新疆吐魯番火焰山腳下的“煉丹爐”景點對游人開放。它仿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中描寫的“煉丹爐”建造,地面和地下建筑面積達2700平方米,其中建有一根高12米的“金箍棒”造型的溫度計,能夠準確顯示當地當時的溫度。
據了解,這根“金箍棒”從2004年8月16日起佇立在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風景區中,至今已有10年。“金箍棒”高12米,溫度顯示窗高5.4米,直徑0.65米的“立體造型溫度計”可實測100℃以內的地表溫度,抗風能力十二級,抗震烈度為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