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60C智能物位開關
1. 簡介
LX-60C雙輸出型智能物位開關,適用于衛生、食品及工業應用。 具有優良的抗導電掛料能力,適應多種測量介質,并提供多種過程連接形式和多種輸出信號,是傳統的機械式、音叉物位開關、阻旋物位開關、射頻導納物位開關的理想替代產品。
產品優勢:
1、 適用于所有介質:液體,膏狀,粘性或固體介質
2、 區分泡沫和液體,檢測分離層
3、 外殼帶360度狀態指示燈,2路可調節開關量輸出
4、 介質溫度高達200℃,泡沫檢測可忽略
5、 傳感器設計緊湊,適合安裝在狹窄空間,管道
6、 適用于工業,食品和衛生行業
1.1 產品結構
1.2 工作原理
本產品的探頭、金屬機殼與內部電子單元形成一個高頻諧振電路。探頭附近形成高頻微波電場。探頭被介質覆蓋或介質的介電常數改變時,諧振頻率將發生較大的變化,內部電子單元通過比較當前諧振頻率及用戶設定閾值,開啟或者關閉報警信號。該測量方法可有效的排除粘附性導電掛料的影響。
1.3 特點及應用場合
■應用性廣 適用于介電常數≥1.5的固體、液體及漿料 ■2路獨立報警 可檢測分層介質,如啤酒和泡沫,油和水等。 ■抗掛料性 多種探頭結構,有效檢測粘附性導電漿料 ■結構緊湊 適合狹小空間安裝 ■接液材質PEEK及不銹鋼 適合衛生及工業應用 ■使用方便 可使用手操器現場設定報警點及查看測量值 ■數據上傳 提供1路24V串口數據上傳 ■PWM輸出 可利用PWM輸出過程變量 ■常開(NO)常閉(NC)輸出 **路報警NO輸出,**路報警NC輸出,輸出方式不可改變
1.4 應用限制
1、 不適用于粗糙的介質(如石英砂)和很重的塊狀材料。
2、不適用于對探頭及接液部分有腐蝕性的介質(如:臭氧化水)。
3、探頭不能受紫外線輻射。
1.5 安裝位置
1.6 電纜引出型的等效電路(線色:白綠黃棕)
LX-60C電氣接口分為: 電纜直接引出型、M12四芯連接器兩種。 兩種接口使用的導線顏色不同,安裝時需特別注意。
1.6.1 工作模式
設定參數 功能 說明 mode = 0 單路報警模式(缺?。?span> 當測量值P1000≥ AL1時, SW1(常開),SW2(常閉)同時激活,此時SW1導通,SW2斷開, 兩者輸出永遠相反。 本模式與LX-60A兼容。 mode=1 雙路報警模式 (NO+NC) P1000≥AL1時SW1(常開)導通(激活狀態) P1000≥AL2時SW2(常閉)斷開(激活狀態) mode = 2 雙路報警模式 (NO+NO) P1000≥AL1時SW1(常開)導通(激活狀態) P1000≥AL2時SW2(常開)導通(激活狀態) mode = 3 串行數據上傳 P1000≥AL1時SW1(常開)導通(激活狀態) SW2線上傳輸9600bps, 8N1格式的串口數據 高電平24V代表1 ,低電平0V代表0 mode = 4 PWM輸出 P1000≥AL1時SW1(常開)導通(激活狀態) SW2線采用PWM脈沖寬度調制上傳P1000數據
1.6.2 端子含義,編號及對應顏色
電路符號 | 含義 | M12端子號 及連線顏色 | 電纜直接引出型 連線顏色 |
VDC+ | 直流電源+ | 棕1 | 白 |
SW2 | **路開關量輸出 | 白2 | 棕 |
GND | 直流電源- | 藍3 | 綠 |
SW1 | **路開關量輸出 | 黑4 | 黃 |
1.6.3 電纜直接引出型等效電路(Mode=0 或1)
1.6.4 電纜直接引出型等效電路(Mode=0 或1)
1.7 技術參數
環境條件 特征 工作溫度范圍 ■電纜引出型 -25~70℃ ■M12連接器型 -40~85℃ 重復性 ■ ± 1 mm 回差 ■ ± 1 mm 儲存溫度范圍 ■電纜引出型 -25~70℃ ■M12連接器型 -40~85℃ 響應時間 ■ 缺省0.2s(出廠前可設定,*小0.1s) 阻尼 ■ 0 ~5 s(可調) 環境濕度 ■ <98%RH,冷凝 防護等級 ■ IP67 電源 輸出信號 供電電壓范圍 ■ 12 ... 33 V DC 輸出類型 ■ PNP ■ NPN ■ 數字式推挽輸出 極性反接保護 ■ 有 電流負載 ■ 100 mA*大 電流消耗(空載) ■ 典型情況12 mA, *大40 mA 短路保護 ■ 有 電源中斷時間 ■ 10ms (標準型) ■ 30ms (定制型) PNP/NPP 實際輸出電壓 ■ PNP: VDC- 0.5V Rload = 10 kΩ ■ NPN:0.4V, Rload = 10 kΩ PNP泄漏電流 ■ *大 100 μA NPN泄漏電流 ■ 50~600uA 切換邏輯 ■ 常開(NO) ■ 常閉(NC)
常開(NO): 探頭在空氣中時,開關斷開。探頭被介質覆蓋時,開關閉合(激活)。
常閉(NC): 探頭在空氣中時,開關閉合。探頭被介質覆蓋時,開關斷開(激活)。
1.8 應用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