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原理如下:
1.2 設計圖如下(設計圖將原理圖中的上下結構改為左右結構):

1.3 與傳統劑量計相比的特殊之處:
① 原有及國內現有混合場個人劑量計通常采用4個/組劑量片進行測量。兩個/組測量γ、β,另兩個/組測量γ、n 。其缺點是不能區分射線能量。在對現場輻射成分已經基本清楚的情況下適用。在退役與事故等情況下,輻射成分也很難預測且來不及預先測量。此時原劑量計的缺 點突顯。現有劑量計采用8個/組劑量片進行測量,可甄別能量,適用于退役及事故。
② 劑量計上加裝了U盤。加裝U盤后有如下優點:
a) 用于應急時,如需了解公眾受照信息,對大批公眾進行信息登記是非常費時、費力的事(日本福島事故中對福島市區的孕婦、嬰兒、小學生和高中生共36767人 進行了三個月的外照射測量。周邊區域另有近6萬人進行了測量)。應用本劑量計,被測人員自行向U盤內輸入自身信息即可。進行測量時,U盤插入計算機,計算 機自行采集U盤內的個人信息數據。
b) 盤內裝CGCD(光峰曲線解譜軟件)。
c) 盤內保存自身特性數據。如生產日期、內裝元件的生產日期及其他特性數據。
d) 盤內裝劑量分析軟件、劑量管理軟件、使用說明書等。這些適用于不常使用劑量計的單位。
③ 劑量計表面加二維碼:
利用智能手機“掃一掃”功能,可進入本劑量儀相關的網站。(本樣件尚未將二維碼打印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