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1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建設新時代即“三型二網”新時代智能電網的建設,重點建設運營好 “堅強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推動電網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為積極響應國網公司“兩網”融合戰略,結合公司在電力氣象行業及物聯網氣象方面的豐富經驗,特推出了輸變電物聯網微氣象監測系統”。
輸變電物聯網微氣象監測系統主要圍繞電網系統發電環節、輸電環節、變電環節等電網設備感知層的物理量和環境量進行實時監測,數據采集和深度感知,以達到發電側、輸電線路側和變電側設備主動“氣象預警、狀態評價、故障定位”等功能研究與應用,實現了電網核心設備的‘可測量、可感知、可預警、可互動’的二網建設的目標。該監測系統包含了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四層結構,充分應用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實現電力系統的發、輸、變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具有狀態全面感知、信息高效處理、應用便捷靈活特征的智慧服務平臺系統。
輸變電物聯網微氣象平臺具有為其他數據平臺提供數據共享融合接口功能,符合開放共享戰略。
平臺依托智能新型一體化傳感器技術微氣象站和泛在電力大數據平臺,利用現代物聯網技術實現電力系統中的發、輸和變核心設備的氣象數據和物理狀態量實時監測,實時接入,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并對物聯網氣象數據和物理狀態量進行實時分析應用,提升電網運行的智能化服務水平,提高設備的智能化運維管理水平。
平臺提供物聯網氣象設備和狀態監測設備的數據采集、智能監測、大數據分析挖掘、數據交換共享、平臺監測管理及移動APP應用功能。
其中,智能新型一體化傳感器模塊采用公司自主研發的MC200超聲波測風傳感器和MC600低功耗微氣象傳感器,集環境溫度、環境濕度、風速、風向、氣壓、降雨量、降雨強度和太陽輻射等于一體。MC600可以根據環境溫度自動加熱,可抗嚴寒冰凍。相比傳統的分散式六要素,具有精確度高、免維護、易于安裝施工等特點,尤其解決傳統的雙翻斗式的雨量傳感器施工復雜需要找平的問題。
數據采集系統采用公司MC800數據采集器實現。該采集器基于低功耗的STM32硬件平臺進行系統設計。采集器的主要功能是實現對所有觀測要素的數據采集、算法處理、數據質量控制、數據存儲和數據傳輸。數據采集器具有485總線接口,可用于擴展其他傳感器。
數據采集器對外提供 RS-232/RS-485/RJ45通信接口,通過規定的命令和格式將觀測數據和狀態信息輸出。整體遵循IEC標準和電力規約。數據采集器安裝于室外機箱內,可滿足高溫、高濕、高鹽環境要求。同時,服務器可以下發對數據采集器進行操作,如校時、設置采樣頻率、指向上位機地址和端口、更改設備ID和進行遠程升級。遠程升級大大節省了人力維護成本。
泛在電力大數據平臺支持多種物聯網設備終端的多種通訊協議和通訊規約標準接入方式,采集設備層支持NB-Iot、LoRa、LoRaWAN、MQTT、2G-5G、北斗、PLC、GPRS等通訊方式,支持TCP/IP、UDP通訊協議,整體遵循IEC標準。數據監測及分析實現對終端設備數據的實時
監測和專業化大數據分析挖掘,同時可對物聯網通訊網絡的拓撲結構進行監測管理;數據交換功能為多數據源、多數據格式提供數據接入和共享融合接口,為物聯網數據的利用和價值挖掘提供有力支撐。
泛在電力大數據平臺平臺面向通訊協議和規約設計開發,支持多種通訊協議和電力規約,屏蔽硬件設備類型、型號等的差異,平臺和設備之間通過協議和規約進行通訊連接,實現了電力物聯網終端設備接入的無關性。平臺采用大數據架構,支持內存、流計算、分布式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