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70C低濃度煙塵采樣器
低濃度煙塵采樣器
強化環境硬約束推動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建立重污染產能退出和過剩產能化解機制,對*超標排放的企業、無治理能力且無治理意愿的企業、達標無望的企業,依法予以關閉淘汰。修訂完善環境保護綜合名錄,推動淘汰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的工藝、設備與產品。鼓勵各地制定范圍更寬、標準更高的落后產能淘汰政策,京津冀地區要加大對不能實現達標排放的鋼鐵等過剩產能淘汰力度。依據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確定各地區造紙、制革、印染、焦化、煉硫、煉砷、煉油、電鍍、農藥等行業規模限值。實行新(改、擴)建項目重點污染物排放等量或減量置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能過剩行業實行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
嚴格環保能耗要求促進企業加快升級改造。實施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全面推進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嚴格新建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加強工業節能監察,強化全過程節能監管。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輕工、紡織等傳統制造業全面實施電機、變壓器等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實施系統能效提升、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綠色照明、余熱暖民等節能重點工程。支持企業增強綠色精益制造能力,推動工業園區和企業應用分布式能源。
促進綠色制造和綠色產品生產供給。從設計、原料、生產、采購、物流、回收等全流程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支持企業推行綠色設計,開發綠色產品,完善綠色包裝標準體系,推動包裝減量化、無害化和材料回收利用。建設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工業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開展綠色評價和綠色制造工藝推廣行動,全面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增強綠色供給能力,整合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產品認證,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加快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和產業發展,增加有機產品供給。到2020年,創建百家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百家綠色示范園區、千家綠色示范工廠,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建立。
推動循環發展。實施循環發展計劃,推進城市低值廢棄物集中處置,開展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基地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建設一批循環經濟領域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循環經濟示范市縣。實施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和在役再制造示范工程。深化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試點,建設產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和資源再生利用示范工程。依托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回收和綜合利用骨干企業、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基地和園區。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規范完善廢鋼鐵、廢舊輪胎、廢舊紡織品與服裝、廢塑料、廢舊動力電池等綜合利用行業管理。嘗試建立逆向回收渠道,推廣“互聯網+回收”、智能回收等新型回收方式,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到2020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73%。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實施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進秸稈高值化和產業化利用。到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糧食主產縣基本實現農業資源循環利用。
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推動低碳循環、治污減排、監測監控等核心環保技術工藝、成套產品、裝備設備、材料藥劑研發與產業化,盡快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主導技術和產品。鼓勵發展節能環保技術咨詢、系統設計、設備制造、工程施工、運營管理等專業化服務。大力發展環境服務業,推進形成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第三方監測、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及環境保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服務市場,開展小城鎮、園區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試點。規范環境績效合同管理,逐步建立環境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發布環境服務清單。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環保企業,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與環保品牌。鼓勵生態環保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發揮環保行業組織、科技社團在環保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過程中的作用。完善行業監管制度,開展環保產業常規調查統計工作,建立環境服務企業誠信檔案,發布環境服務業發展報告。